訪談/整理:張凱娜(本會副會長)

詹文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領域為高科技產業智慧資本、產業政策與數位轉型。1989年進入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擔任產業分析員,1995年即獲頒「中華民國跨越21世紀青年百傑獎 – 工業類傑出楷模」,2009年元月擔任改制後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首位所長。2013年其著作『作自己職場的諸葛亮』獲「中華民國金書獎」。也因其對產業貢獻,曾獲頒『國家產業創新獎』及『國家磐石關懷獎章』!2021從資策會退休後,創立公益平台『數位轉型學院』,致力於數位轉型正確觀念的推動!詹文男不僅對資訊產業瞭若指掌,對於影響資訊產業發展甚鉅的智慧財產權,在他幽默風趣的演說才華中,也可看出他幾乎不輸給專攻智權的法律人!
  • 問:詹教授,有幸跟您在同年同月進入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事隔35年,您已經成為資訊產業的大師,也是各校管理學院爭相禮聘的老師,很想先透過您的經驗(或成長歷程)來告訴我們年輕的孩子們,您是如何走到今天的(甚至台灣資訊產業是如何有今天的成就的)。

答:我不是大師啦!只是一位堅持本業的產業分析師。很榮幸有機會受訪,也分享個人這三十年來對臺灣資訊產業及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些觀察。

五十多年前,也就是1970年代,台灣產業發展是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外銷主力如紡織、玩具及雨傘–等等品項,而這些輕工業也的確為台灣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不過由於國際能源價格長期上漲,世界經濟成長減緩,保護主義盛行,加上其他開發中國家與中國大陸積極發展勞力密集型的輕工業,台灣過去創造經濟發展奇蹟的外在環境有了重大的改變,產業成長逐漸面臨瓶頸。

為了進行產業的提升與改造,政府決定全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同時進行許多措施,希望能夠為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些措施包括:推動八大重點科技技術、建立新竹科學園區、提供產業租稅優惠、成立工研院與資策會協助產業發展、透過吸引海外人才及國內大學源源供應充沛且質優的人才,及推動科技專案的發展等等。也因為有了這些優良的基礎環境與競爭資源,台灣廠商才能夠無後顧之憂地不斷勇往向前,並佔領了許多重要的產業灘頭堡。

台灣高科技產業由個人電腦、周邊產業開始,因著天時地利人和進入微電腦產業。但廠商數倍增成功也引發了智權糾紛

從產業成長及組成的角度來看,台灣高科技產業最初是以個人電腦及周邊產業開始領頭發展。產業之所以能夠順利啟航,除了前述提到的地利人和之外,天時的把握也是關鍵。

1980年前後,台灣廠商僅從事微處理機零組件及終端機的裝配,但產值仍低,出口也少。當時的出口的電子產品主力為電子遊樂器,外銷金額達2億美元。由於電子遊樂器技術原理與電動玩具相同,因此也被大量製造在國內銷售,而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導致政府下令嚴禁。

『生物自然會找尋其自己的出路』,1981年台灣政府全面禁絕電動玩具之後,部分的電動玩具製造商,為不使工廠閒置與停頓,轉而投入技術原理亦相似的微電腦產業,研究開發當時個人電腦產品中居世界領導地位的APPLE II相容電腦產品。由於這些電動玩具廠商的加入,頓時使台灣微電腦產業的陣容,由原先的十餘家,倍數增長為1983年的100餘家,成為當時極為熱門的產業之一。但也因產業太成功,引發了許多智財權的爭議,甚至引來跨海的訴訟。之後長達好幾年,台灣一些廠商與APPLE之間的仿冒糾紛仍舊無法平息。

1981年還發生了一件對台灣個人電腦產業影響深遠的事件,那就是IBM發表了全世界第一部商用個人電腦 5150。由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採開放式架構,此開放式架構帶動了PC產業的發展,也直接讓台灣廠商在技術障礙較低的狀況下,踏過PC生產製造的門檻,台灣廠商得以有機會參與市場競爭,奠定日後成為全球電腦生產大國的基礎。

IBM相容PC不僅提供台灣廠商新的機會,也讓一些廠商從Apple 智財爭議的泥淖中有了轉進的方向。1983年我國開發出第一部IBM PC相容產品,自此台灣電腦產業開始順利啟航。在營運模式方面,一部份廠商走自有品牌,如宏碁,而大部份的廠商則採取代工模式(OEM)接單生產。隨著國外市場需求大增,臺灣個人電腦產品出口值大幅成長,而其所搭配的週邊產業,如監視器、鍵盤、滑鼠、電源供應器—等產品也跟著不斷成長。

由於過去的一些加工出口工業的基礎,台灣原本就建立了良好的零組件工程設計及生產製造基礎能力。加上政府對資訊工業的支援,廠商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全力衝刺。也隨著製造經驗的豐富與深化,以及在OEM委託客戶的全球市場水準的高品質要求下,建立了世界級的製造生產能力。

基本上,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個人電腦產業的帶動下,為後續的半導體產業從下游面打下良好的根基。根據資策會MIC的統計資料顯示,1980年台灣以個人電腦產業為主的資訊硬體產業的產值不到1億美元,1990年產值已超過61億美元,十年之間約60幾倍的成長,成為世界重要供應國。

而就在台灣個人電腦及周邊產業不停攻城掠地而躍升成為世界第三大資訊硬體產品生產國之時,台灣另一項重要的高科技產業-半導體產業也開始嶄露頭角。

事實上,台灣半導體產業很早就開始發展,1966年由後段的封裝製造切入。1974年在一場早餐會報中,時任RCA普林斯頓實驗室總監潘文淵提出了『積體電路發展草案』,說服了主要財經首長而確立了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方向。

1976年工研院派出第一批菁英赴美國RCA取經並引進相關技術,為我國積體電路產業拉開序幕。1980年聯華電子成立,成為我國第一家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公司;1987年台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成立,為全球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廠。

到了1990 年初期,眾多廠商競相設立六吋晶圓廠,國內積體電路產業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亦即晶圓製造廠的陸續成立,不僅帶動設計、封裝、測試等產業之成長,相關產業如晶圓材料、設備、化學品、光罩等也趁勢興起。

1997年中台積電、聯電、華邦、茂矽、德碁、力晶、旺宏、南亞等IC大廠陸續宣佈共新台幣1兆6,000億元以上之重大投資計畫,政府也宣布台南科學園區計劃,當時雖然有不景氣的陰影,部分廠商的投資腳步有減緩之現象。但在1999年下半年景氣逐漸復甦下仍持續進行。這階段許多新廠商的加入,以及原有廠商的產能擴充、購併等行動,對台灣半導體工業之進一步的發展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進一步分析,2000年時台灣IC製造業共計16家,前十大廠商包括台積電、聯電集團、華邦、茂矽、茂德、旺宏、世界先進、力晶、德基、南亞等。台灣IC製造業可說是整個IC工業的核心,其發展直接影響上、下游相關產業。而隨著台灣IC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國內IC設計業、封裝廠、專業測試公司、矽晶圓材料業、光罩業等亦均有明顯快速的成長。

根據統計,至2000年台灣半導體產業總產值達新台幣7,144億元,其中IC設計產值為1,152億元,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IC製造業為4,686億元,次於美、日、韓,居全球第四位,但若以專業製造代工而言,則為世界第一;IC封裝與測試業為1306億元,亦居世界第一。亦即在2000年時臺灣半導體產業在世界市場已是舉足輕重,只是沒有像今天一般為全世界所瞭解。時至2023年,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已達4.3兆,幾乎是2000年時的6倍。

台灣科技產業的成功兩大關鍵:一為產業政策上全力支持;
一是民間旺盛的企業活力

總體而言,臺灣高科技產業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兩大關鍵因素。其一是產業政策上的全力支持,這包括:政策在規劃體系上的支持、加工出口區的設立、新竹科學園區的建立、產業租稅優惠的提供、工研院與資策會的成立、充沛且質優的人才供應及科技專案的貢獻;其二是民間旺盛的企業活力,包括:人才優勢與海外人才的回流、產業聚落形成競爭優勢、蓬勃發展的創投市場、活絡的資本市場、台灣廠商的速度與彈性、傲視群倫之全球運籌能力及與大廠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然而,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受到國內外政經情勢的影響而日益趨緩,如何運用已有之優勢,解決即將面臨之挑戰,是當急之務。

  • 問:早期在MIC期間中,因為有相關的法律團隊,所以我們常常互通有無,彼此學習資訊產業遭遇的相關問題與解決之道。是否也可請您跟我們分享您經歷過的業者智權問題以致影響其發展的實例,以及您個人又如何看待智慧財產權(不管是專利、商標、著作權或營業秘密)。

答:智慧財產權在高科技產業中具有關鍵性的角色,當年台灣微電腦製造商轉型從事與APPLE II相容的個人電腦產品時,就遭到Apple的控告,很多產品在美國海關被扣押,智財權的問題成了產業發展的重大障礙。當時的法律爭議不僅對許多公司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如訴訟費用和賠償金,甚至對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造成長期的影響。

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看法,我認為這是創新驅動的重要機制,尤其在技術迅速發展的今日。智慧財產權保護能激勵創新並確保創造者能從其智慧成果中獲得合理的回報。然而,但也要注意這些權利不會過度限制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如今這個依賴開放創新和協作的時代。

企業開發嶄新產品時應謹慎考慮智權配置,尋求合法技術授權或進行足夠的創新以避免法律風險並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政府也應幫企業加強智權教育和培育

    在台灣與APPLE相容電腦的案例中,雖然初始的仿冒行為可能有助於廠商產品的快速發展,但長遠來看,這種行為卻可能阻礙了原創性創新的激勵和國際市場的信任建立。因此,建議企業在發展新產品時,應謹慎考慮到智慧財產權的配置,並尋求合法的技術授權或進行足夠的創新,以避免法律風險並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同時,政府也應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教育和培訓,幫助企業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這些資源,以及如何在遵守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進行國際擴展,以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 問:身為資深的產業分析師,尤其主攻「高科技產業智慧資本」,您覺得台灣的重要智慧財產為何?您又會如何鼓勵年輕的一代來成為「明日」的管理大師,甚至協助企業經營重要的智慧結晶?

台灣在IC、資通訊技術、生醫、AI等領域累積了深厚的技術與
研發創新人力。未來可奠基於此一基礎多元發展,
除發展關鍵技術,亦可從事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之價值開創

答:台灣的重要智慧財產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資通訊技術(ICT)、生醫、以及最近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領域。其中,半導體產業更是全球領先,在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方面擁有關鍵的技術和專利,而在資通訊產業方面更是具備完整的上中下游供應鏈,累積了深厚的技術與研發創新之人力與能力,這些都是台灣重要的智慧財產。因此,台灣未來在研發創新能力的運用上,可奠基於此一基礎,除了持續致力發展關鍵技術,亦可從事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之價值開創。

培養人才可從教育與培訓做起,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教育資源。
另,創新激勵、產學合作、增加國際視野等均需長期系統來做

而在培養年輕一代方面,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教育與培訓。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教育資源,加強管理、創新及技術相關的課程設計,並且引進實務操作的機會,如實習、專案管理等,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環境中學習和應用知識;

其次是創新激勵:透過比賽、創業輔導和獎勵機制來激發年輕人的創新熱情。例如,政府和學界可以合作舉辦國際創新大賽,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和專業指導,幫助年輕人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問題解決;

再其次,產學合作亦是重要舉措。強化產學研究合作,讓學生有機會直接參與產業前線的研發活動,了解產業需求並提供解決方案。這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實戰經驗,也能讓企業受益於新鮮的觀點和創新的想法;此外,透過成功企業家和管理大師的演講和經驗分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規劃,這些實際經驗的分享能夠使學生瞭解到成功背後的辛勞與決策智慧。

最後是國際視野。鼓勵學生出國交流和學習,或引進國際師資和專家,拓寬視野,理解全球市場和技術趨勢。這能幫助學生建立國際化的思維方式,為未來跨國管理打下基礎。

對於企業來說,培育和經營智慧財產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過程,需要從人才培養、技術開發到戰略規劃多方面著手。若能有足夠的資源,透過上述措施的推動,應有機會培育出能夠管理未來企業的年輕才俊,也能為台灣的智慧財產管理和創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 問:對於您所創辦的「數位轉型學院」,我相信不少人都在線上收聽過。您邀請的對象領域不乏科技業、藝文界、管理菁英等,很想聽聽您創辦此「空中學院」的動機、心得,甚至未來展望。

經營了四年的「數位轉型學院」是一個公開免費推廣數位轉型的正確觀念平台,在此有重要的資源、人脈與網絡等,尚有政府將投入的資源等,希望可成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

答:我在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工作31年,MIC主要角色與任務是『政府智庫』與『產業顧問』,致力於協助高科技產業提升競爭力,以及協助傳統產業能夠利用數位科技升級轉型。在這30幾年的職業生涯中,除了參與擬定高科技產業政策,比如像 5G、電子商務、下世代產業的規劃發展、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等,還擔任產業顧問的工作,輔導高科技、金融產業了解並分析競爭者、產品、技術,還有整個市場發展的狀況,以擬定企業營運策略。

2020年從MIC所長一職退休後,一直思考自己還能做什麼貢獻?思考後決定:第一、依自己原來的志趣,協助產業界發展;第二,思考如何把過去的經驗知識,傳承、分享給大眾。2021年,在緯創集團的副董事長黃柏漙、以及《大師輕鬆讀》社長俞國定邀集之下,一起創辦了數位轉型學院,由三人共同設立平台、免費做知識傳播,於是就有了這個『數位轉型學院』免費公開平台,目標是希望推廣數位轉型正確的觀念。協助產業瞭解什麼是「數位轉型」?應該如何「數位轉型」?有哪些數位轉型的典範大家可以學習參考?

任何產業界人士,只要希望自己的公司進行「數位轉型」,就可以到這個平台來尋找資源。平台除了臉書之外、還有官網,已經把成立已來至今所有的影像節目、志同道合朋友的文章上架。數位轉型學院也搜集所有政府準備在數位轉型上投入的資源、政策等資訊提供大家參考。未來進一步,也會陸續介紹適合台灣中小企業發展的解決方案。

我們希望數位轉型學院可以成為一個中介平台,若你想尋找數位轉型的知識,上面會有一個 Index(目錄);若你希望找到顧問,上面會有參考資訊;若你希望申請政府資源,也可以在這裡找到訊息。學院本身就是「hub(中轉站)」,希望集結供應端與需求端,在這裡都能找到想要的資源、人脈與網絡。

期待『數位轉型學院』成為臺灣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之一!!!

訪深知智權對企業營運影響力的資深產業分析師詹文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