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立達(本會理事)
大概一個月前,收到鸚鵡螺文化寄來的新書《黃蜂》,大喜過望。
鸚鵡螺文化是一家小型出版社,老闆陳宗琛是個書痴,也是位非常專業的英文小說譯者。他除了譯書,更擅長在茫茫書海中撈出沉在海底多年的經典名著,引入國內。還沒創立鸚鵡螺文化之前,他會鼓吹別家出版社出版這些好書,創立了鸚鵡螺文化之後,他乾脆自己譯書、自己出書。所以,這些年來,鸚鵡螺文化出版的書雖然不多,但每一本都是經過他的慧眼精挑細選,絕大多數的中譯工作也都是由他親自操刀,因此,每本書的質、量均佳,幾乎就是品質保證,至今還沒有一本讓我失望,或覺得踩雷。唯一的缺點就是產能不佳、產量太低,常常敲破好幾只碗,都還盼不到新書上市。這回,看到他寄來的新書《黃蜂》,不免嘆了一口氣,低聲道:「終於啊~~~」
《黃蜂》是一本很古老的科幻小時,是由作者艾瑞克.法蘭克.羅素(Eric Frank Russell)於1957年發表,算起來,已是超過一甲子的舊作了。對於這位作者,坦白說,我毫無所悉,過去也從沒讀過他的作品,幸好,譯者兼鸚鵡螺文化的老闆陳宗琛在本書的最開頭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書介〈坎伯的神劍,黃金時代的神祕大師─艾瑞克法蘭克羅素〉,在這篇長達14頁的介紹文中,陳宗琛告訴我們,艾瑞克.法蘭克.羅素是何許人也,這本書又有何一讀的價值。不同於坊間常見到的推薦序,這篇介紹文雖長,但絕對值得一看再看。至少,對我而言,看完陳宗琛的介紹之後,我對於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歷史才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才初曉作者的生平故事。
回頭談談《黃蜂》這本科幻小時,為何值得一讀?特別是此時此刻生長在的台灣讀者,更該仔細品味。
因為,這本《黃蜂》雖然披著科幻小說的外衣,但骨子裡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小說(多像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啊),而且,本書所設定的場景,如果拿來對照今天的兩岸情勢,真可謂若合符節,讀起來有著滿滿的既視感。
故事的場景設定在未來某個年代。地球與天狼星聯盟的戰爭已持續一年。地球的科技和武器雖然都強過天狼星聯盟,但天狼星聯盟的人口與資源都比地球多12倍,如果雙方打成持久戰,地球不見得能佔到便宜。
此時,地球當局徵召了一名天狼星出身的特務,讓他再潛回天狼星的附屬星球,進行敵後鬥爭與破壞。結果,他竟以一己之力,把整個天狼星的附屬星球搞得雞飛狗跳,風聲鶴唳。
這正是不對稱戰爭中的極致表現。滲透到敵後進行破壞的戰術,完全可以達到以小擊大的驚人效果,而且,從敵人內部展開的破壞,絕對比從外部攻破更有力量,這也難怪兩國交戰時,不管是政戰、心戰、認知戰都會變得更形重要的原因,我也回想起小時候處處可見的標語:「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那是一種多麼人人自危,時時刻刻都得提高警覺的年代。而全民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恐懼,不正是因為敵人果真曾派遣過敵後工作人員滲透潛伏嗎?破獲一次匪諜,就能從此高枕無憂了嗎?當然不是。因為執政當局一定研判,被破獲的集團只是冰山一角,未知的敵人還有更多。那種恐懼,豈只是四面楚歌?
從敵人內部的滲透、分化,要怎麼操作呢?書中具體描述了操作的順序:
「首先,你必須在敵人內部建立一股反對勢力,無論是真的還是虛構的,只要敵人相信那股勢力真的存在就可以。
第二,你必須讓敵人對這股勢力產生恐懼,誘使他們全力反擊。
第三,面對敵人的反擊,你必須公然展現出強烈的輕蔑姿態,而且強烈的程度必須足以迫使敵人把目前的狀況公諸於世,足以讓社會大眾注意到他們政府的反應,讓社會大眾普遍感覺到反對勢力對自己的力量充滿自信。
第四,我們會採取軍事行動,規模正好足以拆穿敵人營造的所向無敵的假象。接下來,社會大眾的士氣應該就會動搖。
到了第五階段,你就要開始散播謠言。到了這個階段,時機已經成熟,大家開始會相信謠言,到處散播。結果就會引發大規模的恐慌,導致廣大地區的民眾士氣低落。」
這樣的操作模式也告訴我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某個行動就足以造成巨大到完全不成比例的影響。另外,這也顯示了,只要條件時機恰當,就算你做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能夠獲取巨大的成果,遠遠超過你付出的努力。
就像黃蜂的長官告訴他的,「只要我們找對了人,而那個人在恰當的時機、恰當的地點,在牆上寫下恰當的字眼,那麼,光是用一支小小的粉筆,就足以癱瘓一整個師的部隊。」
為什麼散布流言的效果如此之大?書裡也藉著黃蜂之口說出,「在每一場戰爭裡,無論政府的權力有多大,也不可能徹底統領整個國家。在每一場戰爭裡,無論再怎麼師出有名,也不可能舉國全力以赴。」、「永遠都有少數心懷不滿的人反對戰爭,理由五花八門。」、「那些心懷不滿的反動分子通常都會把自己隱藏起來,等待時機興風作浪,而從來沒有政治或軍事上的獨裁者能夠把那些人徹底找出來,進一步鎮壓封鎖。」
面對敵人無所不用其極的分化手段,我們有什麼對策嗎?我認為,政府的開誠佈公很重要。一味的閃躲,一味的粉飾太平,反而會加深國人對政府的不信任,也就讓敵人的心戰技倆更容易收到成效。
對此,書中也說,「對某個特定的議題,如果政府越是堅持要保持沈默,社會大眾就越會議論紛紛,想東想西。政府越是堅持要沈默以對,沈默得越久,大家就越會認定政府是作賊心虛。在戰爭期間,最容易打擊士氣的問題是:『政府究竟有什麼事瞞著我們?』」
「這只是戰爭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而政府竟然連這都不敢承認,那麼,領導階層信誓旦旦的宣稱他們什麼都不怕,這種話有多少人會信?」
「當一種疾病開始散播,出現在距離遙遠的另一個地方,而且顯現出傳染病的特性,這時候,這種病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
「如果政府告訴你一件事,但你自己實際經歷的根本就不是那回事,那你要相信什麼?」
雖然作者也告訴我們,看報紙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覺得獨立思考太累,他們受不了。無論政府讓他們看什麼聽什麼,他們都照單全收,這樣就心滿意足了。
但,總是有些人會查覺到政府在說謊,在隱暪事實。而一旦讓人民查覺政府有心欺騙人民,這樣的不信任感產生之後,就如同水壩出現裂痕,總有潰堤的一天。
想想看,現今的兩岸情勢,似乎又快回到當年蔣介石自大陸撤退來台時的兵凶戰危,只是,當年是戒嚴時期,敵我之間的界線分明,稍有越雷池一步,就是叛國、就是內亂。但如今,兩岸關係曖昧不明,說是敵對,但又沒處於交戰或戡亂狀態,若說承平,誰能否認中共仍然存有以武力謀我之心?雙方關係外弛內張,互有貿易通商,但又得時時提高警覺,擔心第五縱隊潛伏於民間。這種灰色地帶的關係,更難辨敵我。
我相信本書譯者陳宗琛對這樣的情勢應該是充滿焦慮的,所以他才會在卷首的介紹文末寫了這兩段:「如果極權國家派出黃蜂滲透自由民主世界,他們的手法會有什麼不同,他們最可怕的武器會是什麼?是暗殺、爆破,還是利用假消息瓦解民心、收買叛徒滲透國會毀滅民主?」
「我們面對的敵人,是地球上最強大的極權國家,人口是我們的60倍,經濟力是我們的23倍,軍力是我們的10倍,然而,對我們真正可怕的威脅,卻是書中描寫的那種難以捉摸、無孔不入的滲透攻擊。內部的敵人敵我難辨,比大軍壓境更凶險。」
我也相信,鸚鵡螺文化會選在此時出版這本《黃蜂》,一定也是覺得書中所述,非常符合現在台灣的大氣候,所以也想借著這本近70年前的舊作,提醒大家居安思危,不要被潛伏的敵人從內部分化了。
這不會是杞人憂天。我們其實過慣了太久的承平生活,漸漸的也快忘記了戰爭的模樣。讀完本書,或許會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會如此焦慮,他們的焦慮有可能只是虛驚一場,但總好過讓自己成為泡在溫水中慢慢煮熟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