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沛(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編按:本週上海交大的劉永沛老師繼續與我們分享閱讀的工具經驗。劉老師對於工具很能嘗試,也有不少寶貴心得,我常受他的啟發。這篇文章同樣是第一次公開發表,感謝劉老師的慷慨。劉老師從工具出發,同時反省閱讀的本質,提醒我們,有時候不在乎工具甚至拋開工具,才能真正自由。
一、緣起
(一)閱讀這件事
這次要分享的主題,是閱讀這件事。閱讀這件事,看起來是如此簡單,似乎都沒有討論的必要,其實不然。主要的原因在於,不知不覺中,「讀」的方式變了,被讀的「書」也變了。我們常常感覺讀了很多,但卻沒有清晰的線索。我們似乎有很多的想法,但卻難以拼成一個完整的思維圖景。文字對我們越來越遠,它們似乎已經不再是文字,而是標準的電子信號。地球變平,文字變輕,人變淺。這是好事,閱讀的成本大大下降了,這是全民閱讀的時代,是電子閱讀的時代。「開卷有益」 ,可以「不求甚解」,讀和被讀,在內容上互相塑造,各有所愛,適合就行,沒有標準,亦無須定論。所以,這次的分享,將專注於閱讀的手段,即工具的部分。從體驗的角度,與大家探討閱讀工具的長處和限度,如果大家能夠從中找到適合的方式,並在閱讀中得到快樂和收穫,則善莫大焉。
(二)閱讀的現象學
閱讀是複雜的過程,閱讀要花去法律人不止一半的生命。閱讀的大部分時間,是閱讀符號,尤其是文字符號,所以涉及到符號意識。閱讀的中心問題,是「認識如何可能」,或者說理解如何可能。我們先不去探究其複雜的機理或者複雜的技術細節,而只從體驗出發,來討論閱讀問題。
在閱讀中,按照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我們的注意力(意向) 會指向三個層次。比如看到「樹」字,我們理解它的含義是「一種植物,有枝幹有樹葉,還可能有花」等,這是我們注意力的中心,我們通過看到,也就是感知到作為符號的「樹」這個詞而想象到「樹」這個符號的含義。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知道這棵「樹」是什麼樣子,除非必須要我們如此,比如看到證據中的一棵樹的圖像,這時符號意識轉化為圖像意識,我們的注意力中心不再是顯示的圖像中的「樹」,而是作為物理真實存在的「樹」本身。在這個認識過程中存在多個「意向」,存在多個客體和多種立義,當一種意向成為中心時,其他的意向就隱沒在背景中。這就是讀書人的「煩惱」,不識字的人看到一棵現實中的樹,就知道那是樹,不管它叫「樹」還是叫別的什麼名稱(Tree, Baum, Arbre, 나무),反正就是「這個意思」。他理解,但有時就常常「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既可「意會」,也可「言傳」,我們稱之為「文明」。文明主要體現為文字,以其為載體,這是理解之源,也是誤解之源。但我們今天分享的主題不涉及理解,而涉及作為理解基礎的工具,簡言之閱讀工具。
閱讀工具的作用,主要涉及符號的物理層,不讓物理層的障礙阻礙我們在表達層上的理解活動。在前述的例子中,如果你不懂中文,你可能無法理解「樹」;如果你不懂英文,亦可能無法理解「tree」。 但是,即使你懂中文和英文,你也可能因為看不清這兩個字而無法理解,或者是因為模糊,或者是因為缺少筆划等。這時,注意力就從「理解」變成「前理解」,首先要弄清楚它「是」什麼樣子的,是以什麼樣子顯示自身的;它的筆划是粗還是細,顯示是亮還是暗,顏色是舒服還是刺眼等,這些「物理」性的「存在」實際上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理解活動,有時是嚴重干擾了理解活動。而我們一般對其研究和重視程度不足,這些「理解前」的不足之處傷害了我們的理解而不自知,反而誤解為是因為我們的理解能力不足而影響了閱讀的進程和質量。所以,要有好的理解,就要從「理解前」開始,從閱讀的工具,從其物理性的符號感知基礎開始。不同的閱讀工具的選擇,決定了我們閱讀的深度、廣度和愉悅度。
二、硬體
(一)三個流派
在閱讀的工具中,在全民閱讀的時代,手機當然是其中之一,電腦也是,這些都是每天要用到的,不可或缺。但這些工具對於閱讀來說有兩個大的缺點:第一,難以專注。現代的手機和電腦,功能太強大,是多線程的,每天需要處理多種任務。移動辦公的需要、信息同步的技術支持等,使手機與電腦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使之逐漸演變為可以即時處理多項任務的信息中心,從而弱化了其閱讀的功能,要使人長時間專注於一個長文本的閱讀和思考變得越來越難了。第二,眼睛容易疲勞。有反射的電子設備,對眼睛容易造成不適,在不知不覺中會加速疲勞,甚至過度疲勞,損害到眼睛的健康,而眼睛的疲勞又容易引起大腦的疲勞。前述兩個原因,都容易使閱讀的質量下降,使閱讀碎片化而淺層化。
「閱讀」工具,有硬件和軟件之分。硬件方面,我體驗過三大系列。從我的閱讀體驗來看,有如下三個感受:
第一,Surface家族。從手寫的流暢度,從模擬手寫的真實程度而言,微軟公司的Surface系列是最佳的。書寫時,Surface的筆與其面板在接觸時,其感覺如同在紙上書寫,壓感真實,寫出的筆畫粗細與力度的大小比例協調,能夠高度還原真實的書寫效果。所以Surface系列適合邊讀邊寫,尤其是對筆觸壓感要求較高的人士,其自帶的Drawboard PDF應用對於法律人士來說也夠用了,缺點是其他應用程序不夠豐富。
第二,iPad系列。iPad系列的筆與面板接觸時,感覺是比較「硬」的,不如Surface的柔和及有彈性,這是個缺點,但iPad的應用程序比較豐富,這個「缺點」被眾多的應用程序克服了。其PDF Expert,對於法律人士非常好用。另外,iPad也適合作筆記,是學生族的最愛。
第三,讀墨系列。前述這兩種工具,分屬微軟和蘋果兩大家族,有很多介紹,也有很多擁躉。但還有第三類專門的閱讀工具,值得法律人擁有,那就是mooInk系列和kindle系列。 在沒有讀墨之前,kindle很長時間是我的最愛,用過其所有的型號。同樣,在讀墨之後,也體驗了讀墨所有的型號,最後固定在其最大尺寸的13.3寸mooInk Pro 2(以下簡稱「讀墨」) 上。所以,對我自己的閱讀體驗來說,讀墨是「終結者」。讀墨滿足了法律人進行閱讀的全部需求,所以我後面介紹的軟件工具是專為讀墨而寫的。當然,其中的部分可用於其他的硬體,如pdf文件亦適用於Surface和iPad,ePub亦可用於kindle等。
(二)mooInk Pro 2
mooInk Pro 2 (13.3寸) ( 讀墨) 是我用過最喜歡的閱讀工具。而且,如果僅僅把讀墨用來閱讀提供商製作的「原生」書籍的話,就大大低估了這款工具的價值。對於法律人來說,它的作用遠遠不止於此。
同樣,體驗過讀墨的人,都會為它的輕薄所「傾倒」。拿在手中,不比拿一本雜誌費勁,比大多數的「大部頭」都輕。這使得可以完全如同讀書一樣,採取任何舒服的姿勢,把人從電腦屏幕中解放出來,意義非凡。而且,讀墨的大小剛好可以容納一張A4紙,大大擴展了其閱讀的場景和範圍,尤其對於法律專業人士,更是難得。另外,讀墨的清晰度和靈活性,也足夠高。
對於法律從來說,閱讀內容主要不限於系統提供的「書庫」,而在於自制內容。比如證據、合同、意見書等,以及法律文本、案例、論文等。作為老師,當我閱讀學生的論文時,如果發現一頁上有三個以上錯別字,這篇論文的質量就已經大打折扣了。同樣,作為律師,如果你發現同事提供的合同文本草案一頁上出現幾個錯誤字時,也會有同樣的質疑。但其實,如果讓我們自己來做,也不見得會做得更好。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撰寫好的文本草稿,自己在電腦上校對通常不容易發現錯誤,而一旦打印出來就會「原形畢露」。所以,我會請學生在把論文提交給我之前,在電腦上校對完之後,至少要打印出來校對一次。
現在因為有了讀墨,有一個替代方案。就是可以把Word文件轉成PDF文件,在讀墨上用筆修改校對。這實質上就是打印版的「紙」,只是「電子紙」而已。 它具有紙張所具有的屬性,文本和內容固定,可以直接用筆如同在紙上一樣進行圈划修改。因為這一部分修改是最實質的,也是最花精力的。改完之後,如果是自己的文本,可以回到電腦比照修改稿在Word文本上作技術性的編輯即可,不用費多大的力氣。如果是學生的文本,看過後,直接「寫」出意見,發回讓其自己修改。既讓學生一下子直觀地看到問題的所在,又不用「越俎代庖」。既結合了傳統的「手工技藝」,又結合了現代的「數字技術」。
至於其他的文本閱讀,如果需要修改或者「划重點」的,讀墨也是非常適合的工具。比如原始的證據材料,一般是以PDF文檔的格式存在,可以用讀墨來自由閱讀圈划,如同在紙上書寫一樣,隨心所欲,而沒有被電腦閱讀所束縛。而且第一次閱讀的印象和體驗是最深的,閱讀完畢,再用文字處理工具稍作整理要點即可,這樣的處理,可以互補,相得益彰。
對於需要修改的文本,用PDF「真實」地模擬了紙的效果,可以專注於內容和修訂。對於不需要修改的文本,也可以用PDF的方式閱讀。但PDF文本有一個弱點,就是其文本已經被固定了,如同被打印在紙上一樣;如果其中有圖形,有時圖形要進行縮小,或者圖形在轉成PDF時精度會降低。這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將來要想利用這些文本,就會面臨困難。所以,對於沒有必要進行修改的文本,而只是閱讀,則可用ePub格式,而不用PDF格式。ePub格式的內容,是以「流」的形式存在,文本的大小可以變,頁面不固定,可以根據喜好調整成橫或者竪等。也就是說,與PDF相比,PDF文檔的內容可以認為基本「沒有變」,但形式因為固定而被「固化」了;而ePub文檔的內容「沒有變」,而形式則可以隨時變。這給了ePub文檔以最大的靈活性,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閱讀的形式,而且在後來需要使用其內容時,可以輕易地通過「複製」「粘貼」來進行。
Tips
1.有線傳輸
如果用Mac筆記本把文檔傳到讀墨上閱讀,則要用一個名叫「Android文件傳輸」的App來進行。操作之前,需要把讀墨用線連到電腦。
(1)PDF文檔需要放在該程序的「Import」目錄中,導入讀墨閱讀;讀完、批注結束之後,需要把文件放在該程序的「Export」目錄中,導出到電腦作後續之用。
(2)ePub需要放在該程序的「Books」目錄中,同步到讀墨閱讀。閱讀完之後,可以在讀墨上刪除,也可以在電腦上在此目錄中刪除,效果一樣。
2.無線傳輸
對於喜歡無線傳輸的人士,可以使用蘋果手機上的App,名字叫「moonink Pro傳檔」。可以把PDF文件在iCloud和讀墨之間通過藍牙進行雙向傳輸。但是不支持ePub等其他文件,對於過大的文件,也會有延遲。「有線是無限的,無線是有限的」,用有線傳輸仍然是最簡便易行的方式。
三、軟體
我們最熟悉的文本格式是Word。Word作為一種標準,作為一種通用的事實上的標準,統治著每一台電腦。它的所見即所得,包羅萬象的工具,不斷擴展的插件。使Word文本,或者作為最終格式或者作為中間格式而存在。Word強大的功能,不斷地更新迭代,以及其廣泛普及性,使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Word的問題是,也因此而越來越「重」,而且其本質是「字處理」工具,而非「閱讀」工具。我們有必要把「寫」與「讀」有意識地進行區分,故對於文本的格式要具備基礎的認知。除了Word外,為了閱讀的方便,可以擴展到其他幾種文本格式。
(一)txt文本
標準txt文本。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文本文件」,是最簡單的文件,也是最輕的文件。文本文件的好處是可以通行於所的有硬件和軟件平台,暢通無阻,也因此成為各種其他格式文本的基礎。我在初創文本時,偏愛文本文件,如果是從其他格式來的文本,或者從網絡來的文本,也會先在文本文件編輯器中「清洗掉」無關的格式,而只保留內容,然後再製作成為自己需要的其他格式。Word文件也可以「另存為」文本文件,其擴展名是「. txt」 ;我常用的txt文本編輯器是Byword。
Markdown文本。Markdown文本是文本文件的變種,是把各種格式用Markdown語法放入一個文本文件中,所以仍體現為文本文件,它保留了「輕」的特質,但又不乏其豐富的形式的定義,其擴展名是「.md」或「.markdown」 。Markdown文本可以導出成為多種多樣的格式,所以其本身既是閱讀的文本(所見即所得),也可以成為中間的「過渡」文本。 典型的Markdown文本編輯器有Typora或Ulysses。
(二)pdf文本
pdf文本是日常工作中最為常見的文檔。掃描形成的文檔一般以pdf格式存儲,也可以把各種編輯器、網絡中的內容「打印」成為pdf文檔。打印成pdf格式的電子版本是對打印成紙介質的模擬,便於攜帶、傳播、閱讀,內容固定,可兼容於各種硬件,實際上,它就是「電子紙」。法律人閱讀的絕大部分文本都是pdf文檔,尤其是證據,多以pdf文檔的形式存在,所以閱讀pdf文檔也就成了法律人的日常。pdf文檔的優點,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固定住原始信息的豐富細節,具有「高保真度」,不可或缺;另外的優點,是可以如同處理紙張上的信息一樣來處理一個pdf文檔,圈畫、標記等。
對於學術性閱讀來說,由於pdf的「頁」已經固定,有了頁碼的信息,所以這對於學術引證是不可缺少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學術文獻皆偏愛用pdf文檔的原因。因為一個沒有頁碼信息的文獻,對於學術閱讀來說,就如同一個沒有頁碼的證據一樣,其「功能」已經大為減損,或者說不敷使用。這也就是為什麼kindle或者讀墨自帶書庫對於學術閱讀價值有限的原因,因為它們都沒有(或者是為了方便大眾閱讀的原因而有意省略了) 頁碼信息。無頁碼,則無法引證,無引證,則無法滿足當代學術規範。這也從反面解釋了現在中文非pdf「電子書」的一大缺陷(如kindle和讀墨中的書庫)。相反地,美國案例數字化為什麼不可或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電子案例文本中嵌入了頁碼信息,可以方便法律職業共同體引證,不因數字化而減損其關鍵信息。
pdf文本的優點,也會成其缺點。其問題是,如果內容是以位圖圖形的形式存在,則基本無法修改;如果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修改起來也非常麻煩,而且非常局限,除了修改的部分之外,其他內容無法「撼動」。 所以,pdf文檔的基因,是供閱讀,而不是供編輯的。如果我們要想產生一份專供閱讀的文檔,首選的是pdf格式。但是,如果我們除了供閱讀外,還想保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供繼續利用,則可使用下面介紹的ePub文本。
此外,由於pdf文檔的幅面大小已經固定,對硬件也就有了相應的要求。如果文件是以A4幅面存在的,則像kindle之類的小屏閱讀器對它就無能為力了;在這樣的pdf文檔面前,kindle就成了玩具。而對於ePub文本,kindle就成了神器。
(三)ePub文本
ePub文本,是一種「文本流」,可以根據硬件或者軟件的不同,調整其顯示的幅面或者文字格式,如字型、大小等,同時保持其清晰度不變。ePub文本的優點是,既具有某種如同紙質的優雅,同時又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無論是台式電腦,還是小如kindle,還是大如mooInk Pro 2,都不挑,都可以忠實顯示其內容。這對於文本來說,是難得的顯示品質。同樣一個文本,可以在幾個設備上閱讀,還可以同步閱讀的進度、批注等信息。如果對文本的內容要加以利用,複製即可,其文本的屬性仍在,而沒有受到「格式化」的干擾。在閱讀的信息保真方面,具有pdf文檔的優點,而在信息的可再利用方面,則具有文本文件的優點。 我原來閱讀網絡上的文章,喜歡打印成pdf來讀,但後來體驗到,其實對於閱讀來說,pdf是高度受限制的,而且是有點「笨拙的」。現在我偏愛把網絡文章,或者其他只供閱讀的文章轉成ePub,在讀墨或kindle上閱讀,對閱讀體驗有顯著改進。
當然,如同pdf文檔一樣,ePub文檔也能夠為其他工具,如電腦和手機等接受。
Tips
1.Calibre是專門製作電子書的工具,可以把各種格式的文本進行相互轉換,其中就有轉換為ePub的選項,非常方便。
2.對於網絡文章。我通常的做法是,用「Safari瀏覽器」打開網址,然後「顯著閱讀器」,無關信息就被過濾掉。再用「全選」(⌘A),複製(⌘C)和粘貼(⌘V)到Typora中,成為Markdown文件,然後再用其導出ePbu文件,再把ePub文件傳到讀墨或者kindle閱讀。這種方式適合閱讀比較長的、有深度和比較難的文章。
四、限度
(一)Less is More
在作了很多的嘗試之後,你會發現最順手的工具其實就那麼幾樣。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定是假話。每一種工具的使用,都要耗費相當的學習成本。嘗試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最合適的,而不是嘗試本身。隨身攜帶一件或幾件偏愛的「兵器」即可,而其他的大部分都可以入庫。用到極致,可以出入化境。
如果只能選一件專門的閱讀「重器」,則mooInk Pro 2當仁不讓。絕大部分的閱讀任務都是讀pdf文本,或者可以轉成pdf文本來閱讀;此外,相當部分的文本亦可以轉成ePub格式來閱讀。
對於輕閱讀,則不用受工具選擇的困擾。
(二)以書為伴
試過各種各樣的「神器」之後,我沮喪地發現,自從熱衷於「工具」之後,真正完整讀過的書,是越來越少了。這一方面是「物極必反」的結果,另一方面也促使我思考電子閱讀的利與弊。
電子閱讀的長處,是快和靈活。它的弊端,也是快和靈活。快閱讀適合信息密度低的內容,靈活適合「圖文並茂」的多媒體,俗稱「淺閱讀」。而法律的文本,不管是法條、案例、論文還是專著,都不適合淺閱讀。這個古老行業發展出來的「專業槽」,在閱讀這件事上,不需要太快,也不需要太靈活。
另一個原因是,電子閱讀的干擾,是無處不在的。電池沒了、光線太強或者太弱、其他內容太有吸引力等等,每一時刻,都在消耗大腦的能量值,減弱閱讀的思考強度和深度。這使得閱讀具有「欺騙性」,你自以為懂了,其實是不懂。
另外,電子閱讀使眼睛容易疲勞。這或者是因為設備要發出光,光是一種能量,會刺激眼睛;或者是因為過於被內容吸引,改變了眼睛正常的眨眼節律。眼睛累了,大腦也就累了,這是身體的反抗。
還有一個不好的結果,是長時間電子閱讀後,形成的習慣會自然排斥對書的閱讀,造成對書的「疏離」。為了讀書,人必須如同克服萬有引力一樣地克服「工具」的引力,才可能「勉強」拿起一本一年前翻過的書。
我感覺得到,電子閱讀使我一天天地淺薄起來,並一天天地淺薄下去。在苦惱和反思中,今年決心返樸歸真,「重新做(讀書)人」了。 去咖啡館的時候,不再帶電腦,只帶書;在家的時候,辦公桌上不再放電腦,只放書。
需要深度閱讀的材料,是書籍。越難的材料,越需要通過紙質閱讀;人的大腦,更適應單純、安靜的閱讀環境。越重要的材料,也應該按此處理,比如合同;電子材料,可以打印出來閱讀;在紙上可以發現電子版本不太容易發現的問題,避免低級錯誤,有時是低級而嚴重的錯誤。
讀書沒有那麼快,也沒有那麼靈活,這反而是讀書的優點。對於艱深的著作,非如此不可。為了研究知識產權的「intellectual」問題,研究它的可能性,研究它的本原,或者質疑它的「共識」,如商標法中的「混淆可能性」、版權法中的「思想表達兩分法」、專利法中的「等同原則」等具體然而基礎的問題,我發現在法學的圈圈中找不到滿意的答案,需要到現象學的領域中去探索。之後便一頭扎進胡塞爾的意識現象學,竟然囫圇吞棗地讀完了《邏輯研究》《觀念I》《觀念II》《觀念III》等著作。如果不是直接讀書,怕永遠沒有讀完的一天。
被書所「束縛」,也帶來讀書的自由。遵循「不動筆不讀書」的原則,但凡讀書,都有筆在手,隨時圈畫,必要時逐字逐句閱讀。同時備有一個寫字板,隨時記錄心得和備忘。 日積月累,居然也有了厚厚的一摞,雖然稱不上手稿,但稱為讀書筆記,還是名符其實的。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促進了思考,理清了頭緒,大腦在這種「單線程」模式下,可以承載更重的負荷,達到思考的最深度。我們常看到古人「掩卷長思」,大概就是今天所謂「沈浸式閱讀」所要追求的狀態。一卷在手,勝過萬卷在(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