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立達(本會理事)
二十多年前,歌手齊秦唱過一首歌《痛並快樂著》;二十多年後,歌手鄧紫棋在另一首歌的歌詞中,再次唱出「痛並快樂著」。
「痛,並快樂著」,其實就是把「痛快」兩字拆成「痛」和「快」,再予演繹,讓一個已經用到太過氾濫,幾乎隨處可見卻又毫不上心的詞彙,從此有了新的生命,也讓說者與聽者,都有了新的感受。
表面看來,「痛苦」與「快樂」是反義詞。詞性互斥的兩個字詞,應該不能組合在一起。但,我們不是常說喜極而泣嗎?不也見過怒極反笑嗎?情緒飽滿到最高點時,釋放出來的表情和反應,為什麼和心中的感受剛好成為極端呢?就如同作者在本書所提的:「如果不聽聲音,性高潮的表情有時看來相當猙獰。」由此看來,在光譜兩端的極端情感,似乎不見得不能調和在一起。
這種矛盾,不純然僅出現在感官上的刺激與反應,在人生歷程上又何嘗不然?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群男人聚在一起,總愛談起當年當兵的苦日子;一群女人湊在一塊兒,常常回憶懷孕生產時的苦痛。但不論男人或女人,懷想過去時總是憶苦思甜,嘴角上掛著的都是微笑。
因為那種備極辛勞後所獲得的滿足與成就感,與聖經所言:「揮淚播種者,必歡呼收割!」有何不同?終究,付出之後所獲得的回報,才是最珍貴、最甜美的果實。所以,作者告訴我們:「某些與努力、辛勞有關的痛苦,是達成更高目標的必經之路,也是活出完整充實人生的前提。」
由此可見,雖然人人在祝禱時都祈願「平安」、「幸福」、「快樂」,但一帆風順的人生或風平浪靜的日子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一如作者在書中引述的例子:一個在死後生活得萬事皆順遂的人,最後忍不住哀求上帝:「請讓我到『另一邊』去吧!」而上帝告訴他:「你現在就是在『另一邊』啊!」
的確,人類的心智會對改變產生反應,但對習以為常的事務並不敏銳。生活中如果事事皆能稱心如意,這樣的人生豈不毫無驚喜、沒有挑戰,又有何值得珍惜之處?那樣平淡無奇的人生,不在天堂,而是地獄。
當然,不是要鼓勵大家自尋煩惱或自找苦吃,但是,自願的痛苦確實能產生和增進快樂,而且是有意義的活動和有意義的生活不可或缺之一環。勝利的果實之所以豐美,正因為在擷取之前,曾經滴下眉毛上的汗水,而非不勞而獲。
所以,明白了人生就是酸甜苦辣各種滋味調和在一起,在面對困難、挑戰、失敗、挫折與痛苦之時,或許就不會再那麼怨天尤人。我們會明白作者說的:「嘗試理解痛苦,就等於嘗試理解人類的真實面貌。」「我們的心很複雜,動機和欲望各有不同,能夠經由想像不到的方式加以滿足。」「特定類型的負面體驗在自願的前提下,其實能夠成為愉悅的泉源。」「我們可以在豐饒的世界過得悲慘,也可以在艱困的處境中心生喜悅。」
想要在自己的人生刻畫出不同的風景,就不能期待事事如意。終究,靜海造就不出熟練的海員。面對人生,要有風浪、要有起伏、要有悲歡離合、要有刻骨銘心,等到年長時,驀然回首,才會充滿感激,才不會覺得白走了這一遭。
所以,享受人生吧!痛,並快樂著的人生。
書名:有多痛,就有多值得:痛苦的價值及其如何為我們帶來快樂
原書名:The Sweet Spot: 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保羅.布倫(Paul Bloom)
譯者:陳岳辰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