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尚昆

Herman Melville 在1851年完成的鉅作Moby-Dick《白鯨記》,無論是在文學、科學、生態、宗教、藝術都引起很多討論,雖然多數人都將目光集中在補鯨的大場面,實則本書的直述或隱喻處處顯示作者的才華與機鋒。本文對於這本經典小說中與繪畫相關的部分,做些筆記備忘。

我們一般人在看小說時,常常自己會有「畫面感」,把作者的文字描述,轉換成腦中的畫面。當作者描述一幅真實存在的畫時,如果我們看過那幅畫,無論是贊同或反對作者的觀畫感受,都會有更進一步的共鳴或感受。如果我們沒看過那幅畫,則引發我們的好奇,想要知道那幅畫。

《白鯨記》是精彩的小說,又可以當作捕鯨的百科全書,除了作者自己當過補鯨船水手外,還有沒有受其他作品的啟發或影響呢?

2016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展出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 末期創作的四幅捕鯨場景系列作品。

圖片來源:透納的捕鯨圖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Turner’s Whaling Pictures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metmuseum.org)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是英國浪漫主義畫家、版畫家和水彩畫家。大都會博物館的展覽強調了Turner的捕鯨場景與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之間的聯繫。策展人說「雖然不能確定梅爾維爾在 1849 年首次訪問倫敦時是否看到這些畫作,但他無疑是知道這些畫作的,而且他小說中的一些內容也讓人聯想到透納的風格。展覽希望觀眾能親自評估這位英國藝術家是否啟發了美國文學的最高成就之一。」

大都會博物館對展覽的論述有點危險,《白鯨記》有二篇專門討論作者所看到關於鯨魚的藝術作品:第55章「關於鯨魚畫像的種種謬誤」(the Monstrous Pictures of Whales)及第56章「關於錯誤較少的鯨魚畫像和捕鯨場景的真實描寫」(the Less Erroneous Pictures of Whales, and the True Pictures of Whaling Scenes )。不過,這兩章中都沒提到William Turner。

Melville在《白鯨記》中認為畫得好(雖然細節不完美)的作品,是法國人Ambroise Louis Garneray的版畫。一般小說中沒有附上圖,經過網路搜尋,應該是這兩件作品:

第一幅

圖片來源:Pêche du Cachalot, Cachalot Fishery | Works | Ambroise Louis Garneray | People | The MFAH Collections

Melville是這樣描述:

「一隻雄偉的抹香鯨從深海冒出來,把捕鯨船頂到半空中,高聳的鯨背上盡是駭人的小艇碎片。艇頭有一部分完整無缺,剛好立在鯨魚脊骨上,站在那艇頭的是一個划槳手,只見畫家捕捉到那電光石火的一瞬間:一方面他幾乎已被鯨魚怒噴的水柱給籠罩,但另一方面他就像跳崖似的,正打算要從鯨背上跳下來。整個畫面的動態是如此出色而逼真。白色的海面上漂浮著只剩一半捕鯨索的木桶,幾根往外撒出去的魚叉還斜插在木桶裡,幾個游水逃命的船員只有上半身露出四周海面上,每個人的驚恐表情都不太一樣,遠方的背景裡則可以看到黑色暴風雨中的捕鯨船。從解剖學的角度看來這條鯨魚有些細節也許畫得大錯特錯,但瑕不掩瑜,因為我再怎樣都畫不出這麼棒的畫作。」
引自陳榮彬譯本(聯經出版)

第二幅

圖片來源:File:Attacking the Right Whale, by Ambroise Louis Garneray, c. 1835, oil on canvas – Peabody Essex Museum – Salem, MA – DSC05305.jpg – Wikimedia Commons

Melville是這樣描述:

「小艇正要靠近一頭快速游動的露脊鯨,雁群在牠側邊飛來飛去,沾滿海草的碩大黑色軀體在海面上滾動著,氣勢彷彿從巴塔戈尼亞高原峭壁上滾下來的生苔巨岩。牠噴出的水柱又直又粗,黑如煤灰,彷彿煙囪冒煙,讓人覺得那巨大的鯨腹裡面肯定有人在烹煮豐盛晚餐。露脊鯨的奪魂鯨背上有時候寄居著一些小螃蟹、貝類等生物,海鳥正啄食著牠們當點心與主食。這厚脣海怪不斷在深水裡往前衝,所到之處的洶湧海浪看來像一大塊一大塊的白色凝乳,海浪把小艇激得奔騰搖晃,好似快被遠洋汽船槳輪捲進去的小帆船。畫面上的前景是如此暴亂騷動,但值得讚賞的藝術手法是,背景裡的琉璃般平靜大海形成強烈對比,無力捕鯨船的船帆懶散地下垂著,旁邊海面上有一具龐大鯨屍遲緩漂動著,是一座已被征服的碉堡,噴氣孔插著一根捕鯨桿,標示著鯨魚已被捕獲的旗幟懶洋洋低垂在桿上。」
引自陳榮彬譯本(聯經出版)

看以上兩張Melville讚賞的圖,再比較大都會博物館的Turner作品,讀者應該很容易看出風格大不相同。Melville似乎比較喜歡寫實一點的作品,尤其Ambroise Louis Garneray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所強調大海的恐怖。當然,如果說Turner的作品有點神秘的詩意,或許《白鯨記》某些章節也會給人這種感覺。

Melville在《白鯨記》中說,他不知道上面兩幅作品的畫家Ambroise Louis Garneray是誰。依照維基百科的說法:他擔任過法國海軍等許多海上工作,在被英軍俘虜期間持續作畫,拿破崙戰爭結束後1814年他被遣返回國,在巴黎繼續他的畫家生涯,直到1857 年去世。

Melville說:「我不知道Ambroise Louis Garneray是誰,或者是否仍在世。但我能肯定的是,他若非真的對鯨魚十分了解,就是曾接受過某個捕鯨老手的神奇指點。」。Melville大讚法國人的戰爭畫,他說

「法國人真是動態畫作的高手啊!看遍歐洲各國畫作,哪裡找得到像凡爾賽宮『戰爭畫廊』裡那種躍然紙上而令人屏息激動的油畫作品?賞畫者看得驚心動魄,法國參加的一場場戰役彷彿歷歷在目,畫面上的劍光都像北地極光,身披戰甲的歷代先王、先皇好像就要衝出來,宛如一隻隻頂著皇冠的半人半馬怪獸。」
引自陳榮彬譯本(聯經出版)

他甚至認為Ambroise Louis Garneray的捕鯨海戰作品也有資格擺在戰爭畫廊。

圖片來源:La Galería de las Batallas – 戰爭畫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我是先看小說Melville解析及評論Ambroise Louis Garneray繪畫作品,再去找原畫來看。如果小說拿掉這兩章,大概對故事情節的推動,沒有影響,不過有了這兩章,作者告訴我們,他是行家,他真的知道大海及鯨魚,有關他寫的故事,我們可以相信。

白鯨記與繪畫(一)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