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吳尚昆(本會會長)

智慧財產權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對法律條文的熟悉與理解,而需要洞察創意工作的本質,更要清楚創作者與市場間的動態關係。創作者的想法、工作態度及表現方式,對我們學習智慧財產權,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本會很榮幸在帝門藝術中心的協助下,與藝術家林春源進行深入訪談,林老師對於藝術家如何看待模仿與創作的界線,如何面對自我與市場的衝突等議題,都直言不諱,值得與大家分享。

林春源,1960年出生台南新營,1989年移居荷蘭,常年經營國際農產品貿易。他的愛妻在20年前離世,當時他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分別只有6歲和2歲)在荷蘭奈美亨重新開始生活。他獨自一人肩負起事業和家庭的重擔。在2015年的夏天,林春源的兩個女兒已進入青春期,她們獨立自主地計劃了暑期的外宿活動,這讓林春源有了更多自由時間來發展個人愛好。他從繁忙的貿易商人生活中抽離,回到荷蘭鹿特丹的家中,靜靜地坐在畫布前,調配出自己獨特的色彩。林春源雖非科班出身,但對於週遭事物具有敏銳的思維與觀察,並將此經驗轉介至藝術創作。歐洲長居超過三十餘年,加上工作需要,林春源觀察歐洲各國鄉野及來往人群,敏銳的運用大自然的色彩,重構他心靈中的各種人事物。

問:

您的作品當中,大多有一定的意義跟情感,而不是說毫無目標的創作,在您創作的理念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

答:

我的每一幅畫幾乎都有一個主題,我就是先設定好這個主題,決定要畫什麼。比如說,一個主題是春天,我就要去尋找春天,我想要用花草?還是人物?還是其他的動物為主體?接著延伸它的架構。我創作領域有很多這種表現的方式。

問:

您目前這個階段選擇這種表現方式,對您來說,有沒有特別的意義跟想法?

答:

我個人比較喜歡油畫的創作,另外我希望畫什麼東西,讓人一看就明白我在畫什麼,在這個層面屬於一種具象;但在具象裡面,我又認為我的藝術表現並不能完全就只有具象,應該更要具有更寬闊的空間,觀賞者可以想像還有其他的世界,並在其中穿梭,所以我的畫中常有具象/抽象與平面(二維)/立體(三維)交錯的呈現。

問:

您謙稱不算科班出身,那麼在您的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特定的藝術家或者是藝術流派對你有比較深的影響?

答:

我最欣賞的藝術家是亨利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 1844-1910)。並不是因為我跟盧梭一樣都是中年才轉職從事藝術創作,而是盧梭所表現的那種生命的力量,跟它整體的結構,都很打動我,讓我感覺有真正內涵在藝術裡面;我也感覺盧梭的畫風、風格都展現出內在生命的創造力,不論他畫是鳥獸花草或森林人物等,我都感受到真正藝術裡面靈魂的律動。

問:

在您創作的過程當中,是否經歷過學習、模仿階段?

答:

我倒沒有刻意去模仿哪一個藝術家的過程,我開始創作時,就單純以我個人喜歡畫什麼我就畫什麼,但畫著畫著,我發現我會想去瞭解一些藝術家,揣測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畫?所以我開始比較認真的觀察,比如說剛剛說的亨利盧梭,還有一些我自己比較熟悉的藝術家,我從他們的畫裡面去尋找他們的靈感是什麼?這對我又產生什麼靈感,從這種交錯互動的過程中,我從他們的畫風裡面去尋找,去發現我得到了什麼啟示,再繼續創作。

問:

承上一問題,在您在創作的時候,怎麼確保自己的作品可以跟那些您剛剛提到那些偉大的前輩作家致敬,但是又要保持自己的原創性?

答:

您提到這點非常的重要,因為藝術的創作一定要有自己的內在。比如說,我現在觀察畢卡索,他的東西已經有他自己的內在,而他是世界級的導師,我跟他畫的再像也不行。藝術的價值不容易比較,尤其既有的條件及環境並不相同,我一定要從他創作的內涵來想,我可以用我的思維來表現他的思維,但這時一定要轉變成我自己的風格。我如果跟他畫的一樣,那就失去了創作的意義了。我認為藝術創作中重要的元素跟創造力就是如何展現自己的內涵。

問:

您剛剛的回答給我們理解著作權法上理念與表達區分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我可以跟前輩畫家有一樣的想法,但我的表達方法一定不同。

答:

對,一定要這樣來區隔,你沒有這種區隔的話,變成你畫出來的東西,可能就跟着你想象的老師一樣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您怎麼發展跟確立自己這種獨特的風格?所以我一定要先了解我自己,我才能察覺、理解我的創作方法,進而塑造形成自己的的風格。接著就很自然的用自己的風格跟畫風來詮釋我想要表現的東西。

問:

在您找尋或者塑造自己藝術風格過程當中,曾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答:

我就很自然的、自發的創作,因為我沒接受過正式的訓練,一開始我就是以我想到什麼就創作什麼,反而沒有負擔,就有更廣闊的揮灑空間。

問:

在您逐漸的受到外界的矚目,也得到一些肯定後,難免有外界的影響,比如某些作品特別受歡迎,這種外界的影響跟原來自己個人內在的創作衝動,會不會有互相矛盾抵觸?需不需要找到一個平衡的地方?

答:

當你的作品受到外界的關注跟喜歡的時候,它是一種兩極化,你的畫為何會被人家重視?而專業人士如何用放大鏡來審視你的畫?無論如何,對我來講,我自己對我的藝術是沒有定論,我還是畫我自己的風格。

有些人喜歡我的畫,他們會說,我很喜歡你的風景,你可不可以多花一些風景?但是我是一個藝術創作者,我不能被這些想法左右,我還是依循我自己認為的主題,發展我創作的靈感,我不能因為市場或專業的人士講什麼,我就去符合他,那就不是我自己了。

我絕對不能被任何外在的因素來影響,如果被他們影響,我想我也不用畫了,所以自己要隨時保持清醒。

問:

您是從從商業界轉到藝術創作是在轉變的過程當中,您覺得有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挑戰或者是收獲?

以前我的經商工作跟創作基本上不衝突,因為我是利用工作之餘來創作,對我來講,工作結束之後,剩下的時間就是我自己的時間,所以我創作的時候並沒有跟工作衝突。

問:

以前的工作或者是生活領域等相關經驗會融入您的藝術創作?

答:

會,而且影響蠻深的。我以前經營事業跟農產品相關,經常在一些農莊間奔波,穿梭在田園裡面,也常常跟跟農莊的人們討論農產品,換句話說,我經常接觸到的都是這些大自然,這些大自然的事物對我來講吸引力很大,所以在我創作的過程裡面,這些的自然的顏色、自然的題材都很容易進入到我的畫裡。

問:

您的作品在荷蘭、德國、日本跟臺灣各地展出,都很受人注目及歡迎,在國際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對您的作品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回饋?

答:

在德國時他們很講究你的背景,剛開始我的經紀人在德國尋找機會常常受挫,他們說我們不認識這個人,又不是科班,開始時不太願意給我機會展出。不過我的藝術還是逐漸被看到、被接受,當我開始被德國Hallenberg市長及各一些重要的團體邀請展出時,我發現大家看到的是我創作的藝術性,終於可以拋開外在的「偏見」,純粹以藝術的觀點來看我。可以接受我的人,我大概可以比較有自信地說,他認同我的藝術,所以他可以接受我。

所以我是鼓勵我自己,我先專心創作,先拋開外界包袱,如果我是千里馬,一定會有伯樂出現。

問:請跟我們分享您接下來的計劃跟目標。

答:

我在2023年7月初回來台灣,在台南新營文化中心做第一次個展,12月在台北市帝門藝術中心展出。

我很驚訝我的畫在台灣受到這麼大的迴響,結合我在德國及荷蘭的展出經驗,感受到大家對我的作品的感受,我想我的油畫創作的藝術可能是有一些存在的內涵。既然我的畫還算可以被一些愛好藝術的人所接受,我希望繼續專注創作。另外我想尋找重要的平台,因為我是創作者,我可能沒有那麼多的精力為創作去推銷自己,我希望有個具備國際觀的平台來幫助我。

問:

因為您不是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也加上以前商場的豐富經驗,所以您可以比較正確的去認識藝術市場的各個角色與分工?

 答:

是的,如果說藝術作品也是一種商品,不可能完全不理會市場機制的,如果我們承認藝術存在市場機制,產品跟形象是並重的。

問:

不管是人生的閱歷或是藝術的創作,您都有一定的經歷及見識,對於剛入行的或者是有志於藝術創作的年輕人,您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答:

我認為一般現在學藝術的年輕人,如果已經是早進科班體制了,你有科班的基礎,你知道創作的原理,但是你要有你自己的東西,要知道這一幅畫有你的東西,才代表這是你自己的創作。

老師教了很多的原理、技法等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你想畫什麼?」「你想怎麼畫?」,接著大膽地去創作,做了之後,你會發現以如何創作,你會感覺老師教給我的,我畫出來,但是不是跟老師一樣?有沒有我自己的風格?我對初學者的方向跟鼓勵就是一定要大膽的去創作,就算把老師教的都做錯了,也沒有關係,錯了才會有更好的突破,錯誤有時也會很美,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東西,試著從破壞裡面創造一種魅力。

我也希望真正喜歡藝術的年輕人,你有科班知識,但不要被科班給限制住了,你應該更加的珍惜,你有一種客觀的技術、技巧跟知識之外,你更要有「自己」,自己是最重要的!

2023林春源個展《色.形.變》
日期:2023/11/22-12/31
地點:帝門藝術中心(台北市大安路一段176巷11號)
藝術家林春源訪談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