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整理:張凱娜(本會副會長)
許茂松先生,本會創會會長,30年前因為政府的期待與呼召,出面號召眾多廠商成立本協會。過程當中的精誠付出有目共睹。如今雖長年旅居國外,但對協會事務仍是非常關心,更經常慷慨捐助支持協會各項活動。談起創會過程的種種,他心存感念,且期待交棒給更有能力的年輕一代。
- 請問創會會長有關成立本會的動機,以及過程經歷的種種
答:其實在30年前(約1995年),台灣曾因被國外冠以「仿冒王國」,時任副總統的謝東閔先生便四處尋找可以宣導創新,不做仿冒,能為台灣這國家洗刷污名的人。在人脈廣闊的幫助下,不僅廠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自於立法院、監察院的好友長官更紛紛給予各樣的援助。結果在推廣廠商創新、自創品牌的過程中,協會漸漸地形成,並且做了不少事。
創會三大目標:不仿冒、鼓勵創新、獎勵廠商
說起仿冒這行為,這原本是發展國家必定會經歷的過程。因為沒有學習就沒有概念,因此仿冒並不是可恥的,只是它是階段性行為,之後必須要創新。因此協會開始的目標很明確,就是不仿冒、二是宣導創新,三是獎勵廠商,如此開始了協會的事工。一開始參與的廠商高達四千多家,只是沒有科技廠商參加而已。最後連立法院也想提出相關的法案。最後我有機會跟立院的院長等人見面時,我提出個人的看法:政府有政府的角色,民間有民間可以做的事,如果能形成好的互動,好好協力發展,對大家都好。另外,協會提供經費邀請專家學者做研究,而廠商可吸收新知,大家都受益。因此之後政府相關單位要推廣一些法案或理念時,也會找協會幫忙了。
- 對於協會要達成的任務,會長是怎麼去執行的?
讓廠商感受到品牌的重要,也不定期吸收新知
答:起初,我們是從獎勵企業自創品牌的金商標委員會開始,頒發有別於政府頒發「正字」標記的「金商標」給予廠商,因為評選過程會歷經三次專家學者的開會評鑑,再選拔初優秀的廠商,因此廠商非常珍惜這樣的榮譽,我們也非常謹慎來做。當時政府單位一度對於協會能做起來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從草創到經營,所需要的人力、財力及各樣的專業真的無法想像。然而,在歷經金商標委員會、協進會,到最後成立中華保護智慧財產權協會,整個過程真的非常感謝所有給予協會幫助的好朋友,他們無私地付出,才漸漸有了一些成果。
我們在宣導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與企業可以做朝創新之路時,除了一個月舉辦4-5場演講,讓更多人參與並瞭解外,協會也不定期地邀請專家們進行各種法案的研究並提出研擬成果供政府參考。因此當時除了資策會專注在資訊廠商智慧財產權的宣導,我們協會比較無力進入科技產業外,能做的我們大概都努力去做了。
只是有個比較令人遺憾的部分是,可能因為當時政府財務狀況不是很好,站在第一線的公務員所提出的意見,往往上面的決策者礙於無奈,不瞭解而未採納。所以民間單位在這個部分就可以更靈活地為企業服務。記得當年我們也邀請專家學者一起到大陸與相關單位做交流,大陸方面反而對於台灣的民間單位能這麼積極有概念地推動相關智權活動佩服不已,且主動要求未來多交流多聯繫。
- 會長對於協會即將迎接30週年有什麼期許嗎?
答:在經常閱讀協會的網頁時,我真的發現你們很努力,做得非常好。不僅會長每週整理案例分析重點讓人可以一目了然外,你們所辦的各樣活動也真的都可看見你們的付出。只是現實地來說,協會做事需要人力、財力,目前人才幾乎都已經到位,怎麼讓財務更加豐盈是大家要思考的。
想當年我開創協會時就有非常不錯的財務長可以幫大忙,她不僅能節流且能開源,因此協會才能蒸蒸日上。這幾年我看協會的發展,也可感受到協會財務長的努力與能力。希望未來有更多廠商可以加入,未來我們毋須再推廣不仿冒這原始的任務,而是更加協助廠商去做國際競爭。我相信你們這些年輕人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更有聲有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