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尚昆

這是一個拍馬屁成功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領導能力的難題。

人不忍欺的曾國藩

很多領導人自認是個好人,但常覺得因為個性善良而被部屬矇騙。最近讀清末李岳瑞的筆記《春冰室野乘》,裡面提到了曾國藩的一件故事。

司馬光說:「諡之美者極於文正」。清朝有八位大臣諡「文正」,大概只有曾國藩得此諡號爭議少(李岳瑞先生認為另外就是劉統勳當得起,其他湯斌、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李鴻藻、孫家鼐等人,就頗受議論)。據說,毛澤東曾說,放眼中國近代,他只佩服曾國藩一人;蔣介石也將曾國藩視為自己終身的導師。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收復南京不久,志得意滿,不在話下,也有很多人希望投入曾國藩門下,一展長才。有一天有位讀書人來到曾國藩軍門,雄談大睨,不可一世。曾國藩好奇之下接見他,兩人很聊得來。曾國藩聊到,部屬欺瞞長官這件事真不容易防杜。

這位讀書人這麼回應曾國藩的問題:「會不會受欺騙,其實是在自己的作為。」,他接著說:一般人有四種層次,最高層次,像您,曾中堂曾大人,至誠感人,人自不忍欺,就是說您人品好,他人根本不忍心欺騙您。像左宗棠大人,脾氣嚴厲,性格剛正,他人不敢欺騙,不過這是第二等的層次了。另外某某大人,他人沒欺騙他,他自己疑神疑鬼,懷疑自己被騙。最下等層次,就是被騙了還渾然不知,毫無自覺。

曾國藩聽了之後當然是非常舒服,再跟他聊聊軍中人才,曾國藩也覺得這位讀書人見識不凡,逐漸有重用他的心思。

故事說到這,好像就是要我們鍛鍊自己的品格,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動他人、感化部屬,自然不怕被欺騙。別急,故事還沒結束。

後來曾國藩確實很讚賞那位讀書人,但一時沒適當位置安插,就姑且讓那位讀書人去監督砲船的製造,沒多久,這位讀書人挾千金捲款而逃。

案發後,曾國藩的部下本來立馬請命派兵捉拿,不過曾國藩說,算了,讓他走吧。然後就看到曾公一人獨坐捻著鬍鬚嘆氣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部屬看了都在竊笑。

老哏:三不欺

曾國藩在捻鬍鬚嘆氣時,可能想起了這不是「三不欺」的老哏嗎?

《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

依照唐朝司馬貞索隱:子產相鄭,仁而且明,故人不能欺之;子賤為政,清靜雅,彈琴,三年不下堂而化,是人見思,故人不忍欺之;西門豹以威化御俗,故人不敢欺之。(子產治理鄭國,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騙他;子賤在單父為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鳴琴而治,百姓不忍心欺騙他;西門豹以威刑治理鄴城,百姓不敢欺騙他。)

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後,就曾要臣子評論上面所說的「三不欺」哪個最好?當時幾位大臣又闡明:

君任德,則臣感義而不忍欺;君任察,則臣畏覺而不能欺;君任刑,則臣畏罪而不敢欺

這幾種治理方法效果相同,但出發點不同,優劣的區別只在於權衡利弊、適當使用吧!

心得

人太好,所以別人不忍心騙你?這在今天罕見;人太好,還不多騙你幾次!

學法律的人,大概不太相信「人不忍欺」的境界。不知道欺騙是否為人的本性,舊約聖經中,從亞當、夏娃就開始欺騙上帝。

以現代法律制度來說,如果在制度設計上讓人不需要依靠欺騙就可以達到目的,甚至獲益更多,這就不用欺騙了。從賽局理論看,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長期重複的賽局),如果一方總是欺騙,他可能會失去交易機會,而誠實的聲譽會成為自己有利的資產,在資訊透明公開的情形下,「不能欺」是一個好策略。

就一般管制法令來說,如果把法律所規範的目的當作商品,則商品價格指的是違法的法律效果,一般理性人在考量是否違法時,等於就是考慮成本效益,當成本高於收益時,決定不違法,這或許是現代意義的「不敢欺」。

[讀史筆記]人不忍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