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立達(本會理事)

 

2017年6月間,愛奇藝台灣站獨家在台灣地區播出電視劇《軍師聯盟》,這齣講述三國時代魏國儒將司馬懿前半生的故事,因為製作非常精緻,場面浩大,演員演技精湛,因此一推出後便馬上造成轟動。全劇42集播畢後,愛奇藝台灣站接著搶到這齣劇第二部《虎嘯龍吟》共44集的獨家播映權,接觸把司馬後半生的故事講完。2018年元月底上映後,仍然造成非常鉅量的觀看次數。

 

其實,我原本對電視劇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我總覺得這類影視作品絕大多數是以娛樂為目的,劇中的場面、布景、動作、聲光及配樂等,都是為了取悅觀眾,只要能讓收視者的視覺和聽覺得到滿足,即屬成功。至於戲劇本身的深度,不必那麼講究。但坦白說,收看《軍師聯盟》、《虎嘯龍吟》這兩齣戲劇後,我對電視劇的評價已然改觀。我發現,用心製作的電視劇雖屬鳳毛麟角,但還是有百裡挑一的好戲,這些作品除了能提供觀眾視聽享受,也能讓觀眾有更多的體悟和感受,的確值得一看。

 

只是,這麼好的作品,看了一遍仍不過癮,但想要再看一次,卻實在辛苦。因為,全齣戲劇上下兩部共達86集,以每集42分鐘計算,總播放時長達3612分鐘,即60.2個小時。想要挪出這麼長的時間,好整以暇的再刷一遍,對現階段的我來說,實屬奢侈。

 

說來正巧,前幾天,我在臉書上看到好友王師提到,他正在讀《軍師聯盟》的電視劇小說,我才知道原來這齣劇還衍生出了小說作品,於是上網蒐尋,但可惜,這一系列三本的小說卻早已絕版。多方努力下,最後終於在二手書店尋獲,當下如獲至寶,趕快利用一週的閒暇時間拼命閱讀,終於把這三本厚達千餘頁的精彩小說全部看完。

 

由於本書的作者常江即是這部電視劇的編劇,小說問世又是晚於戲劇之後,所以書裡所述的內容幾與電視劇一致。這也讓我省去再看一次電視劇的時間,而得以用自己閱讀的速度控制進度。更美妙的是,在閱讀這系列小說時,電視劇裡的畫面不時在心頭重現,與書中文字再次結合呼應,衝擊感更強。而透過閱讀,我對於這齣劇,或是這部小說想要傳達的一些想法,也有了更深的體會。

 

先說書中的主角司馬懿。

 

關於此一人物,我知之甚早。大概在小學時代,我就讀完了全本三國演義,自然識得司馬懿。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主要視角是蜀國,在書中挑大樑的角色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次要角色也由周瑜、陸遜、姜維、孫權、曹操等人擔綱,司馬懿的份量真是少之又少。印象中,他就是個膽小怕事畏戰的傢伙,與諸葛亮兩軍對陣時,始終高掛免戰牌,閉門不出。他寧可被諸葛亮派遣的使者奚落,甚至穿上女裝示弱,但就是堅決拒戰。在西城一役中,司馬懿率軍15萬,面對兵力不足五千的蜀軍,難得有此大好機會,他原本可長驅直入,攻城掠地,但又因孔明的空城計而怯步,而成為千古笑話。與孔明相較,司馬懿實在天差地遠,簡直是個不值一提的角色。事實上,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對司馬懿存有的印象。

 

但在本書中,作者完全顛覆了我的觀念。

 

簡單來說,書中想要告訴讀者的是,司馬懿並非怯弱,而是懂得隱忍,未到必勝把握,絕不出手。

 

這是非常困難的修維,也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

 

以我個人為例,遇到偶有機會可以對外展示自己能力時,總難自持。如果因此獲得誇讚,更是喜不自勝。想想,如果連資質平庸如我者,都這麼喜歡四處班門弄斧,那些才華洋溢之人,又如何能壓抑自己,保持沉默?但鋒芒易露者,早夭,不能抵禦掌聲的魅力,下場就如楊修一般。

 

楊修是司馬懿早年時最強勁的對手。他們兩人都非常聰明,但個性截然不同。楊修鋒芒畢露,司馬懿卻謹小慎微。書中描述楊修心思之快,最有名的一個故事,即是楊修比曹操更早猜出「黃絹、幼婦、外孫、虀臼」的謎底是「絕妙好辭」四字。曹操當時嘆道:「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楊修又從曹操在一個食盒上書「一合酥」,猜出曹操的心意是要大家「一人一口」,後來,楊修又從曹操在軍中下達的口令「雞肋」兩字,體會到其意為「食之無肉,棄之可惜」,因此揣摩出曹操有意撤軍。

 

但正因為楊修在主上面前不知收斂,一再搬弄自己的長才,處處顯現出自己比曹操更加聰明,或是能輕易猜中曹操的心思,終讓曹操心生忌憚,於是胡亂找個理由,指控他惑亂軍心而將他斬首。這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反觀司馬懿,他並非對政治沒有興趣,但他衡盱世局,不想讓自己在亂世中捲入朝局,以免惹來殺身之禍,所以年輕時,為了要躲避曹操的征僻,竟然使出苦肉計,讓馬車輾斷雙腿,寧可自殘,也要堅拒出仕。

 

到後來他不得入進入朝堂,跟隨曹丕做事,而楊修則積極輔佐曹植,兩人各為其主,不免捲入奪嫡之爭。若論才情,司馬懿實與楊修不相上下,但他面臨楊修一再的挑釁,卻始終避其鋒芒,不與正面為敵。曹操看在眼裡,也知道司馬懿非同常人,他臨終前交代曹丕:「司馬懿能用則用之,不能用則殺之。」這未嘗不是對司馬懿的一種肯定。

 

等到曹丕繼位後,面對宗室的桀驁不馴,司馬懿揣摩曹丕的心意後推行新政,以壓抑宗室的勢力,但明面上卻又要承受曹丕對他的敲打,方足以對手足有所交代。面對曹丕在宗室面前對他的打壓,他始終不辯,但這正是基於他對曹丕的信心,君臣相知,所以無畏。可是,他每天過得仍是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

 

司馬懿後半生最大的對手當屬諸葛亮。他面對諸葛亮,知道以自己的才學能力,絕對不是對手,因此與諸葛亮對抗時,他乾脆就隱忍不出。因為他知道,蜀軍伐魏,補給是個問題。只要能拖,蜀軍糧草必定匱乏,最終即可不戰而屈人之兵。事實上,孔明六出祁山,每次都是因為糟草不繼而撤軍,最後更真的被司馬懿給拖死了。而孔明一死,天下再無能抗司馬懿之人。說到底,雖然與諸葛亮對亮時,司馬懿總被嘲笑膽小畏戰,但司馬懿硬是比諸葛亮長命,真應驗了那句:「誰能笑到最後,才是真正的贏家。」

 

但晚年的司馬懿,性格大變。他為了鞏固權力,在遼東一役中,將叛將公孫淵及其族人近萬人全數屠滅。與曹爽爭鬥,把曹爽及其親信等政敵都夷滅三族,連三歲小兒都不放過。最後,在處理王凌之亂時,表面勸降,但卻在王凌投降後把王凌、令狐愚三族全部誅殺。

 

看到這段時,我曾經疑惑司馬懿晚年為何如此嗜殺?這與他早年一再隱忍的個性顯然不同。但後來一想,或許正因為他年事已高,在誅殺曹爽時,已逾七旬,夷滅王凌時,更高齡七十二。或許正因為司馬懿自知來日無多,為了怕在他離世後再有野心份子製造動亂,不如趁他還在世時儘早除之,所以才趕盡殺絕,血流成河。

 

或說,這可能是司馬懿為了安定朝局而不得不然的選擇,但一將功成萬骨枯,所謂的和平、所謂的天下一統,靠得都是無數人的屍骨所堆積而成,那麼,解救蒼生於倒懸,是否只是爭奪權力的另一種美化的說法呢?

 

綜觀司馬懿的一生,他歷任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最終享壽而盡。但事實上,曹操、曹丕、曹叡三任君主都曾多次起心動念想要殺他,但卻又都無法殺他,臨終之際還得托孤於他,說起來,司馬懿果然有在亂世中生存的過人本事。也因此,與其他頭角崢嶸的英雄相較,司馬懿算是少數能安享天年之人,算是異數。

 

再想想,司馬懿之後,他的孫子司馬炎終於一統三國,建立晉朝,這不能不說是司馬懿當年打下的根基。

 

回顧司馬懿的一生,他幾乎忍了一輩子,讓歷代君主都找不到理由殺他,到了最後,他與曹爽相爭,不得不出手時,卻又能一擊而中,這代表司馬懿果然有過人的隱忍之力。

 

三國時代有太多英雄豪傑了。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一讀再讀。《軍師聯盟》、《虎嘯龍吟》這一套書算是幫司馬懿重塑形象的著作,看完這套書,司馬懿在我心中的評價,也因此高了許多,這或許也是另一種收穫吧!

 

這也讓我想起《三國演義》的開卷詞。以前讀到,倒沒有太多的感觸,但讀完《軍師聯盟》、《虎嘯龍吟》這一套書後,再回頭想想,拿這闕詞來對照司馬懿的一生,倒也貼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笑到最後的司馬懿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