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立達(本會理事)

約莫十年前,看過一部印象深刻的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這本末日小說講述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後,北半球因核戰全毀,輻射塵逐漸南飄,身處在南半球的澳洲居民也將面對無可逆轉的死亡結局。那是一本非常蒼涼、寧靜,又充滿著悲傷與詩意的小說,非常非常好看。十多年來,閱讀這本書的記憶時常浮上心頭。但我除了不時揣想人類面對集體滅亡時的心境外,更常思索著,如果把這本書所描述的時間點稍微往前推一點,也就是核戰剛爆發時,那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景況?

 

說巧不巧,正在這般胡思亂想之際,時報文化的企劃傳了簡訊給我,介紹我讀他們家最近剛推出了一本新書《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Nuclear War: A Scenario)。這本書的作者是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對於她,我不陌生,因為之前曾看過她的兩本簡體中文版的著作《五角大廈之腦》、《51區》。雅各布森是一位從事調查採訪工作非常在行的好手,她擅長爬梳繁複的資料,並能深入訪問多位關鍵人物,再將龐雜的資訊整理成一本本精彩的非小說類著作。說是非小說,但真實故事往往比小說更驚悚,前作《五角大廈之腦》、《51區》就是例證,這本《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自然也值得一讀。

 

本書原名「A Scenario」,譯成中文就是「想定」。「想定」是軍事用語,是戰術教學工具,是以一種或多種假設狀況引導演訓者設計出一套合情合理的戰術運用,以培養演訓人員的思維力、判斷力、意志力和精神力。核子戰爭,絕對是世界各國軍方參謀本部都會作出的戰爭狀況設定,但在核子大戰爆發之際,涉入其中的國家領導人和軍事將領該如何面對?如何應變?國安和軍方高層對此都作過很多功課,但過去似乎都沒有好好對人民說過。這本書算是某種解答,可以為大家解惑。

本書所設定的場景,是在未來的某一天。北韓時間清晨四點零三分,一枚洲際飛彈從平壤近郊升空,飛往美國東岸。17分鐘後,另一枚潛射彈道飛彈自加州外海350英里處突破太平洋海面,朝著美國西岸前進。根據估計,第二枚飛彈將後發先至,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的距離不到400英里,航速超過6馬赫,換算起來它的滯空時間不到3分鐘。

這枚短程彈道飛彈由於滯空時間太短,美國軍方就算發現並掌握訊息,但根本沒有反應時間,只能眼睜睜看著飛彈直奔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郡附近的阿波羅核電廠,隨即命中。核電廠核反應爐的爐心瞬間熔毀,發生連鎖反應。面對先後兩枚飛彈來襲,美國政府因此判斷,北韓發射飛彈絕非誤射,而是刻意為之的攻擊行為。

美國總統一方面被特勤人員強迫撤離白宮,一方面也下令對北韓作出報復性攻擊。得令後,50枚義勇兵三型洲際彈道飛彈從懷俄明洲的地下發射井噴出,越過北極往北韓領空前進。

而俄羅斯情報單位偵測出攜有核子彈頭的美國洲際彈道飛彈飛越北極上空,臨近俄國空域,他們無法判斷美國飛彈的目標是不是瞄準俄國,而在此時,美國總統又忙著撤離,無法和俄國總統取得連繫,在相互猜疑下,俄國決定反制。

同一時間,在北韓第一枚飛彈發射後第33分鐘,這枚百萬噸級核彈在美國華府上空爆炸,包括白宮、國會、五角大廈瞬間焚毀。從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到維吉尼亞州的匡提科,民眾皆能看到這道死亡閃光。

4分鐘後,美國海軍內布拉斯加號核子動力潛艦,在太平洋中央海裡發射8枚攜有核子彈頭的三叉戟飛彈,並於14分鐘後擊中北韓。

俄羅斯總統在北韓發射飛彈45分鐘後,因誤以為美國的報復飛彈是朝向俄國的攻擊,所以也下令反制,總數上看一千枚的洲際彈道飛彈從俄羅斯各地的發射井及機動發射車接連發射,目標全都朝著美國境內直奔而去。

3分鐘後,位於北冰洋和白令海交會處的三艘俄羅斯潛艦也浮出水面,這三艘潛艦中,每艘皆備有16枚飛彈,每枚飛彈的彈頭母艙中又裝有4顆核彈頭。於是,共有48枚飛彈、192顆核彈頭在短短80秒內接連發射,它們大部分會從北極上空飛越,再落到美國本土。其餘的飛彈則會往南走,進入歐洲,炸毀北約核武投放平台的基地。

同一時間,在大西洋上,位於美國東岸外海數百英里海面,又有兩艘俄羅斯潛艦上浮,他們對著美國東岸發射完飛彈後,又潛入水底。

美國政府在總統下落不明的緊急情況下,國防部長成為代理總統,他在得知俄羅斯已經對美國發動核武攻擊後,也被迫反擊。在北韓發射飛彈後50分鐘,他下令反面反擊俄國。從遍布全美多個州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場接連發射350枚義勇兵彈道飛彈、從各空軍基地起飛的B-52重型轟炸機、B-2核武戰略轟炸機也攜著核彈接連升空,10艘彈道飛彈潛艦隨即自水下發射飛彈,全數都朝著俄國境內975個目標前進。

北約飛行員也奉命,帶著重力核彈飛到俄國領空投彈。

事發後52分鐘,美國發射的20多枚核彈命中北韓各個核子設施,其餘飛彈也擊中北韓衛星發射站和彈道飛彈引擎測試所。

但尚有餘力反抗的北韓,則把下一個目標瞄準南韓,發射了超過一萬枚砲彈和火箭彈,將大量化學武器投到南韓國境。

不久,在美國高空三百英里的一枚衛星炸開,北韓引爆了一枚超級電磁脈衝武器,瞬間,美國的交通運輸系統立即癱瘓,各種需要透過電磁運作的系統全部失效,關鍵的基礎設施一個個成了廢鐵,電訊系統全部當機。

事件後57分鐘,俄國自潛艦、陸地發射的多枚飛彈襲擊了美國境內多處地點。事發後的第72分鐘,一千枚俄羅斯核彈頭落到美國本土,在長達20分鐘的連續攻擊後,美國全毀。當然,受到大量核武攻擊的俄羅斯,也不可能倖免。這場戰爭終於結束。

整個美國與歐洲,數億人類若非死亡便是瀕死,位於亞洲的俄羅斯、北韓也成為廢墟,臨近這兩處的南韓和中國的東北也受波及。數百架戰機盤旋在空中直至燃料耗盡後墜毀,在海中悄然移動的潛艦也將在糧食耗盡後被迫浮上水面,而地底下的倖存者則會躲在掩體裡,直到他們耗盡空氣、食物,或最終鼓起勇氣走出戶外。

這就是核戰的全貌。

當然,核戰會不會真的爆發?萬一發生,是由哪一國率先按下按鈕?目前皆未可知。本書作者雅各布森在這次的設定的狀況中,是由北韓先發動無預警式的突襲,在美國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後,因為與俄國之間的溝通管道不暢,致使俄國總統懷疑遭到美國偷襲,因此下令轟炸美國。而美國在得知俄國發射飛彈後,別無選擇也只能對俄國提出反擊。於此同時,北韓擴大戰場,用生化武器襲擊南韓,俄國也順勢攻擊北約諸國,於是,全世界都陷入火海。

根據估算,這場核子大戰前後只花了72分鐘,還不到一個半小時,但全世界因此毀滅,50多億人瞬間消失。人類從此退回原始時代,文明的重建可能要花上數萬年之久。

書中也引述了一段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警語。愛因斯坦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打,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用的肯定是棍棒跟石頭。」

愛因斯坦擔心的是核武有能力把人類在過去花了一萬兩千年才累積出來的先進文明,一瞬間畫下一個突兀的句點。他擔心人類會退回到狩獵採集的生活,只因為人類創造出了某種可怕的武器,然後在戰爭中,用這種武器自相殘殺。

這是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作者告訴我們,在1967年,美國囤積的核彈達到31,255枚,即使經過核武裁減,到了2020年,美國仍保有3750顆核彈。而現今的核彈,爆炸力早就遠遠超過1945年投擲在日本的那兩顆原子彈。保守估計,1952年問世的氫彈,威力已相當於1000顆廣島原子彈同時爆炸。所以,試想,若核子戰爭真的爆發,這世上還能存有多少活口?

作者透露,美國早在1960年就曾經作過一次兵推,他們估計,如果要發動對蘇聯的攻擊,在莫斯科就要投下40顆百萬噸級的核彈,這樣的攻擊行動會造成6億人死亡,一口氣讓當時全球30億人口立即少掉1/5。而這樣可怕的兵推,一直被列為最高機密,直到作者在48年後採訪其中一位與會的高階軍官,才獲知真相。

我們盤點目前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約莫為: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北韓(一說以色列也有),大體可以分為民主和極權兩大陣營。這些國家之中,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會無視於核戰的嚇阻作用,而在甘冒敵我共同毀滅的威脅下,率先引發戰爭?作者在書中說,美國高層根據計算,國家領導人從接獲核戰威脅到實質作出反應,時間不能超過6分鐘。想想看,要一國的元首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決定數億甚或數十億人口的生死,這是一件多麼困難又多麼可能失之輕率的決定?任何一個錯誤的決策,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看完這本書中,我對於作者在這場核戰的想定,有些不同的看法。

在本書中,作者設定最先啟動核彈按鈕的國家是北韓,但未說明發動戰爭的緣由。根據北韓領導人金小胖近年來種種脫序的表現來看,由北韓來發動第一擊,並非不可能之事。但作者隨之而來的推演,是在美國對北韓發動反制攻擊時,因為沒能和俄羅斯取得聯繫,而讓俄國誤以為從北極海上空飛越的飛彈,攻擊目標是俄國,但這樣的推想當然很可能失實。事實上,在通訊設備如此暢通的現代,美、俄兩國的領導人無法在第一時間取得聯繫、熱線管道形同虛設,這種可能性似乎不大。但是,就算美、俄兩國領導人真的通上電話,以兩國目前相互充滿猜忌的對立心態,俄國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確信飛到自己腦袋上空的飛彈,不會往自己家門落下?

另一方面,作者在這場核戰的想定中,漏掉了另一個核子武器大國,亦即中國。套一句毛澤東當年說過的話:「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如果美、俄或者美國與北韓開戰,在無暇他顧之際,習近平有沒有可能趁機出兵攻打台灣?甚者,在本書作者設定的美國核彈炸到北韓與中國東北交界處時,中國不可能不受波及,屆時,中國是否也會以此為由,對美國展開報復性攻擊?

如此推想下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真會因此開打,而且的確會造成全球毀滅。

由此看來,戰爭,看似遙不可及,但其實,世界末日離我們很近。明天,和死亡,究竟哪一個會先來臨?在這個不確定的年代,沒有人說得準。

閱讀完畢這本精彩的《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後,再想到生活在那個時空的人們,如果某些人,沒有在核戰的第一瞬間死去,接下來,他們仍將面臨無可挽回的全球滅絕命運。這時,他們除了絕望的坐以待斃外,似乎也無計可施。那種窮途末路的無力感,剛好印證了另一部末日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所設想的情境。

大家集體等死!

閱讀核戰末日:我們與世界毀滅的距離》,會讓我們有很多的反思。終究,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哪有誰是局外人?

誰是局外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