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張凱娜(本會副會長)

秦建譜,台大化學博士,在專利商標事務所工作二十餘年,過程中取得法學士,也取得商學碩士,擁有多個學位的他,目前不僅是著名國際專利事務所副所長,且擔任中華民國專利師公會副理事長。他既熟悉專利的申請,也對多國專利法有一定研究,是發明人極信賴的專利師。究竟他是如何走向這樣難度高的跨領域專家,以及他回首過往有哪些可供年輕一代學習呢?

問:您以一個的化學背景專業人士,再攻讀法律學位,最後為協助經營事務所,還去進修了管理學位,很想了解您一路以來學習的心得感想,或可以給後輩的建言。

答:對我個人而言,學習的起飛是從離開學校之後才開始的。

在學校裡的學習,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幾乎完全是在別人安排的架構下進行學習,到了大學,雖然放寬了很多,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是,在整個學校教育的學習中,不管修習哪些科目,都存在一個評核機制的認證,你,及格了,或是不及格,補考或是死當!遊戲規則清楚,遊戲結果清楚,參加遊戲的目的,更是清楚得不得了,學習基礎知識,獲得學位。

進入職場開始工作之後,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跟在學校所學相關的行業,像我就是到臺大藥學系做博士後研究進行新藥的開發,然後進入藥廠做原料藥的合成放大,藉由長官所交付的工作上所欲解決問題的推動,經由學習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習的態樣式是架構在原本所有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上,但是,這還是屬於一種被動學習。

不要期待教科書或有人告訴你該學習什麼,沒有固定的遊戲規則,沒有固定的評核機制,唯透過不斷學習的積累,讓視野變更高更廣。

雖然大家都被告知要走出舒適圈,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愛待在舒適圈裡,或是偶而稍微伸出觸角,在舒適圈周邊做一點有限度的探索,看看是否可以增加舒適圈的舒適度?因為對於未知的事務充滿了好奇,不太能滿足於這樣的模式。在內人的支持下,在進藥廠工作的同年,開始了每天下班後法律課程的學習。慢慢的,每天晚上法律課程的學習帶來的滿足感成為了生活的重心,雖然當下並不知道這個學習在職涯發展上能帶給我什麼不同。在藥廠工作一年之後,對製藥行業有了一些比較清晰的輪廓,對於這份工作所能給與的發展機會並不滿意,但是看在可以每天準時下班去上課的份上,還是在藥廠待了近2年。1999年底在一個機緣下轉換跑道,進了專利代理行業開始工作,法律上的學習才開始展現出效果。

在20多年專利工作上,會主動爭取轉換工作內容的機會,從升任主管帶人看稿,從案件的撰寫到負責客戶的開發與維護,從專利申請程序到爭議程序文件的撰寫,進而到協助律師幫客戶擬定訴訟策略,對於未知探索的熾熱期待沒停熄過。2008年,在歷經4年對大陸華東地區客戶提供服務的積累,再度主動請纓常駐上海,帶領團隊更貼近大陸台商提供服務。

2012年從上海回到台北,帶領整個團隊為客戶提供服務,摸著石頭過河的處理一些運營管理上的事情,運氣還不錯,沒有出什麼問題。2019年,在時間比較寬裕的情況下,決定重回學校當學生,希望藉由教授們教授系統化的管理理論來檢視印證這些年以來團隊管理上土法煉鋼的方法是否合宜。雖然EMBA的課程也有作業和考試,但在心態上和之前學校的學習完全不同。

學習,並不僅止於在學校課堂之上,也存在於職場上所有接觸的人事物之上,兩者不相違背抵觸,反而可以相輔相成。所以,不要再去期待有人告訴你該學習什麼,沒有教科書,沒有學習大綱,沒有固定的遊戲規則,沒有固定的評核機制,也不知道何時會出現評核結果,更不會有及不及格的問題。但是,透過不斷學習的積累,視野可以變得更高更廣。

問:據了解,您也在大陸工作過一陣子,可否請您談談你所接觸的兩岸學生比較?(在IP領域上的差異)

答:這個問題我應該不太適合回答,因為我已經超過10年沒有和兩岸的學生們互動了。勉強要答的話,只能就之前的印象來回答。

過往的經驗看到大陸學生在學習的動機及認真的強度上都遠超過臺灣學生

2008年我派駐在上海,乘地利之便,2009年考進了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班,主要研究反壟斷法及不當競爭法,也就是臺灣的公平交易法。因獲得學校分配學生宿舍的床位,同寢室的室友是藥學研究所的博士班研究生,每週會有2晚住在宿舍以方便上第二天早上8點的課。和大陸的學生接觸包括同系所的的同學、修課的同班同學、室友及他的同學,以及在校園中看到的學子。大陸學生在學習的動機及認真的強度上都遠超過臺灣的學生。我的室友都沒有在晚上11點前回寢室,一年只休息10天,回老家過年。宿舍在晚上10點前也都沒什麼人,每天早上在校園裡看到的都是在晨讀的學生,當時大陸的學生比起臺灣的學生真的是用功太多了。

至於現在?請恕我沒法回答了。

問:從您進入事務所到現在已經超過20年了,貴所也以專門申請電機電子、生物科技等高科技方面的專利權為著,想知道你們是如何培養這些年輕的孩子快速地進入職場(或法律、或科技人員)

答:我們沒辦法培養年輕人「快速」成長,沒有奇蹟,只有累積,事務所有屬於自己設計的教育訓練課程和流程,讓沒有法律和專利背景的新進人員循序漸進。專利工程師需要至少一年,程序人員需要至少半年,方能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再經過約五年(專利工程師)和兩年的實務工作磨練(程序人員)及教育訓練,方能培養出成熟的專利(工程)師和程序人員。

沒有快速培養年輕人成長的奇蹟,只有累積,循序漸進

問:你在教學的過程中,會建議年輕的一代如何更有效率地走向智慧財產權這領域?例如怎樣修課,或加強一些語言或實習課程?

答:智慧財產權領域含涉蠻廣的,依個人經驗只能就從事專利(工程)師這一份工作來做出建議。專利(工程)師的工作本就需要橫跨技術與法律,所以要從事這一份工作需要具有相當數理邏輯和基礎的法律邏輯的訓練,加上代理本國客戶向外國進行相關業務或是代理外國客戶在本國從事相關業務的頻率很高,需具備相當的外語能力。因此,建議首要是有接受過完整理工科技訓練,例如至少取得相關科系學士以上的學位;其次具有相當的外語能力,至少在讀寫上無障礙,具有聽說能力當然更佳,外語以英、日語為佳;第三,若能接受過完整法律訓練,會對整個職涯的發展有莫大的助益。

專利工程師走向智慧財產權領域時,需要相當數理邏輯和基礎的法律邏輯的訓練,另需外語能力,尤以英、日語為佳

訪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專利師公會副理事長秦建譜博士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