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尚昆
今天介紹一本暢銷作家Jonah Berger的新作《 Magic Words : What to Say to Get Your Way》(中譯本《如何讓人聽你的:華頓商學院教你用文字引發興趣、拉近關係、有效說服》譯者: 鄭煥昇,出版社:時報出版)
對於大量使用文字、語言的工作者來說,這本書有些觀點不是太新,甚至有點老生常談,不過本書用很多的實例去教我們什麼是文字的使用魔法,只要對用字遣詞做一點小小改變,可能會有不凡的效果。
儘管中譯本翻譯得不錯,但既然本書是講文字語言的運用,直接讀英文也是不錯的選擇。英文原著的英文不難,我選擇同時學英文。
以下是一些閱讀筆記,請留意這些筆記的重點最好放在脈絡化之下理解,尤其「使用技巧」背後有一定的理念、想法或目標,書中也有很多故事或經驗來說明,建議找書來唸一下,一定會有收穫。
啟動身分認同
turning actions(a Verb) into identities(a Noun)
這目的在於引發身分認同,而非單純改變態度。我們給予對象一個「機會」,讓他成為這個團體的一部分,這會增加說服效果。說「你可以當一位好助手」,效果比「請你幫幫忙」好。
實例:
- help → helper
- running → runner
- losing → loser
- vote → voter
- listen → listener
- lead → leader
- work hard → be a top performer
- don’t cheat → don’t be a cheater
- don’t lie → don’t be a liar
can’ts v. don’ts
自己面對誘惑時,用don’t,不用can’t;拒絕別人時,反之。
can’t後面往往加上because…,這給自己很多藉口的空間。
don’t則給人一種權利感,讓自己覺得事情在自己的掌握中。
shoulds into coulds
解決難題或尋求他人幫助時不要用should思維,要用could。
should容易陷入道德或對錯兩難;could則提供更多元的思索空間。
talk to yourself
激勵自己時,像個旁觀者對自己說話,用「你」「他」、「自己名字」稱呼自己。
效果:更客觀、減少焦慮。
表達自信
避免模糊
拋棄「避正語氣」(模糊語氣)
以下語氣顯現了「不確定」:
may | in my opinion | kind of |
could | i think | sort of |
seems | it seems to me | around |
probably | i believe | about |
maybe | i guess | generally |
appears | i suppose | a bit |
要傳達自信心,丟掉模糊語氣(想想川普),改用以下語氣:
definitely | guaranteed | unambiguous |
clearly | irrefutable |
不要猶豫
避免虛詞uh. um. er… like… you know…i mean…so…it’s cold, isn’t it?
我們經常在想清楚前就開口,但停頓是有好處的。
- 避免虛詞,提升專業感,增加被信任的效果。
- 使講者被更正面、更積極地對待。
例外:運用遲疑的好時機
對於高度爭議話題,運用遲疑語氣可以減緩衝突,反而增加溝通的可能。
說服的二個門檻
- 1.如何去接受?
- 2.考慮接收到的想法或觀點,並決定如何更新自己的信念
當人們被說服或勸說時,通常有「拒絕被說服的雷達」或「防禦機制」,運用一點點的間接或遲疑語氣與態度,反而可以鼓勵人們更開放心胸。例如:might…could…possibly
學術研究上,適度的謙虛語氣更有幫助。
正確提問
通常大家會覺得詢問他人問題,會顯現自己無能。但事實上,向他人請求幫忙、尋求建議,反而會讓我們自己顯得聰明,因為這激起了被問者的自我意識(你問對人了!)。我們可以更用心思考,如何讓我們的問題更有效?
Follow up
中譯本將此小標題翻譯為「打蛇隨棍上」。
只回答不問,很糟。但鸚鵡學舌般的反問也會有反效果。
跟進式的的詢問,鼓勵對話者多說點、給多點細節、多點內容。
跟進式的詢問並非只是禮貌或轉移話題,更要的是透露出「我希望與你互動」的信號。
Deflect Difficulty
中譯本將此小標題翻譯為「四兩撥千斤」
人們面臨困難的問題時,除了誠實的回答或拒絕回答外,有第三種選擇:轉移難題
用適當的方法問一個與原來難題相關的問題,這樣比較不會表現出迴避,而是表現你對主題更有興趣。以求職者常碰到不好回答的難題為例:
問:你打算何時有小孩?
答:您有小孩嗎?(事情況可以聊家庭)
問:你希望的待遇?
答:您心中有數字嗎?
問:你上個職位的待遇?
答:您可以告訴我更多關於這個工作待遇範圍的細節嗎?
Avoid Assumption
中譯本將此小標題譯為「避免想當然耳」
問問題不僅在蒐集訊息,同時也傳達訊息:我們的知識、假設及期待。以購買商品為例:
你覺得這產品如何?
(聽者不會積極面對)
這產品沒有問題,對吧?
(暗示你已經覺得這沒有問題了)
建議直接問:這產品有哪些缺點?
Start Safe, Then Build
中譯本將此小標題譯為「穩紮穩打」
從建立安全感的對話開始,逐漸鼓勵揭露自己的內心,這有助於建立親近關係。
有效利用「具體性」
用具體的說話方式描述抽象的事物,是面對抱怨、負面情緒的好方法。
舉例
「電子商務」:讓客戶在網路上如同在實體店面般的購物
「處理退款」:將您的款項退還給您
具體表達的效果
- 讓人覺得被關心注意
- 讓人覺得所說被理解
- 表現我們聽到了、聽懂了
運用具體語言的優點
- 傳達傾聽的訊號
- 容易被理解
- 容易被記得
- 吸引注意力、鼓勵支持、驅動行為、更多選擇
使用抽象語言時機
- 焦點在「原因」時
- 新創公司吸引投資
- 增取晉升
- 讓人覺得更大的願景與意象
- 讓人覺得發想有潛力
調動情緒
中譯標題為「動之以情」,但實際內容還包括何時該「說之以理」。我們需要區分場合或需求來使用理性/感性語言來討論人的情緒。
善用「弱點」「缺點」轉換為引起共情、共鳴的角度。
情緒非一成不變,可以製造波動效果來讓故事精彩。
適度的中斷享樂情緒,未必會帶來反效果,反而會讓人回味、期待。
使用語言的背景很重要,例如以銷售來說,區分功能性或享樂性的產品,對前者多使用點理性的形容詞,後者可以多點感性。
使用相似性或相異性
區別與差異可以說是認識的第一步,這章討論我們跟他人、團體、環境使用的語言,其相似性或相異性造成的影響。
相似性與相異性的好壞並非絕對的:
相似性可以給人熟悉感與安全感,但熟悉跟安全也可能讓人覺得無聊。
相異性可以帶來興奮與刺激的感受,但壞處就是當中存在著風險。
如果所從事的是創造力、創新、刺激等元素受到重視的領域,語言的差異性可能會有幫助;但若是在熟悉度、融入群體跟安全性更優先的一般職場領域,則語言的相似性更為重要。
留意節奏
傳遞娛樂與學術論文不同,前者可以加速,但後者要按部就班。
故事的開展,節奏慢點,待觀眾進入狀況後,加速則能幫助觀眾更加投入,例如三隻小豬、喜劇三連發效果。
結論與思考
語言的功能對於工作、學習、生活都很大。本書說可以做到這些事:
根據使用的字眼去預測某人究竟是不是在說謊?
用學生在申請論文中的用字判斷他在大學裡會不會表現良好?
可以根據準媽媽在臉書上的貼文判斷她會不會罹患產後憂鬱?
根據在社群媒體上的發文(包括與兩人關係無關的那些)去判斷一對情侶是不是快要分手了?
很多學者也在研究語言對偏見與文化的影響,進而希望改變政策。
本書以英語世界、美國為論述領域,在中文世界是否如此也許可以再多加研究。2022年紀蔚然的《我們的語言:應用、爭議、修辭》,同時以中英文為例討論語言的一些議題,讀了幾次,很有收穫,有機會再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