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立達(本會理事)

1995年6月,李登輝總統以私人行程名義訪美,在康乃爾大學發表著名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演說,引發中共政權鷹派勢力震怒,同年7月至11月,中共發動軍事演習,並對台灣海峽海域發射彈道飛彈。翌年3月,第一屆總統直接民選,中共又發動第二波飛彈及軍事演習,整個台海上空充斥著極為緊張的氣氛。

但就在此時,競選連任的李登輝突然公開聲稱:「中共所有行動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大陸打的飛彈是『啞巴彈』」。

當時,絕大多數的國人(包括我在內),都以為李登輝是信口開河,他的說法只是安撫民心,並沒深究他這些發言是否有任何依據。但幾年後,中共宣布破獲兩岸分裂以來最大一起間諜案,逮捕中共人民解放軍退役大校邵正宗、現任少將劉連昆,並指控他們在擔任總後勤部軍械部軍械工廠管理局局長任內被台灣情報局吸收,多年來持續為台灣提供許多極機密情報,包括兩次台灣飛彈危機的相關資料。這時,眾人才驚覺,原來李登輝當年如此老神在在,是有人在敵後冒死為他收集極機密的情資,所以他才能確信中共發射的飛彈對台灣並不會產生實質的威脅。但不管是不是李登輝的大嘴巴提醒了中共的反情報部門,總之,在經過數年的偵辦後,邵正宗、劉連昆等人被逮獲,隨後都被判死刑並執行完畢,連帶著,情報局在大陸建立起的「少康專案」整個組織全部都被鏟平。對於這件驚動兩岸甚至全世界的重大間諜案,我政府始終保持低調不願證實,但多年後,這件幾乎塵封的史實,隨著李志德的筆,化成了一部間諜小說《叛國者》。

提到間諜小說,絕對不能不提到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這位英國諜報小說大師本身在英國軍情六處(MI6)任職過,他自己就是位不折不扣的情報人員,所以,由他寫出的諜報小說既真實又詭譎,他筆下的情報員史邁利和《007》那種主角永遠殺不死的幻想情節截然不同。勒卡雷之外,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軍事小說也非常精彩,他創造出來的傑克.雷恩(John Ryan)有血有肉,就像是位真正活在這個世上的情報員,隨著一本又一本著作所堆疊的故事,傑克.雷恩也從大學教授、情報分析師幹到中情局情報副局長,最後成為美國總統。但反觀中文小說界,軍事小說、間諜小說的產量和品質都乏善可陳。唯一尚可一提的,大概就只有《一九九五閏八月》,可是這一本以中共解放軍攻台為假想的軍事小說,也只如曇花一現,之後多年也難再看到精彩的軍事或間諜小說了。

「少康專案」被中共反情報組織一鍋端掉的消息,最早出現在2000年的《明日報》。那時,我在Ettoday.com擔任採訪主任。看到我們的競爭對手刊出如此重大的獨家新聞時,眼珠子都快掉到地上。一開始,實在不敢相信這麼像諜報小說的情節竟是真實的,但因為主筆的軍事記者非常權威,而且新聞報導所披露的訊息與當年的政局相互對照,的確若合符節,實在不能不信。更重要的是,這則新聞刊出後,總統府、國防部都沉默沒有回應,這麼不尋常的反應,恰好印證這則新聞的真實性。

可是,這新聞刊出後,因為無法查證其真偽,所以其他媒體並未跟進,因此整起事件也未發酵,不久之後,就雲淡風輕了。

但我常想,民眾的記憶或許短暫,但記者不應該讓重大的歷史事件塵封在歲月裡。我最佩服的一位日本作家山崎豐子,就是記者出身,她投身小說界後,從事的不是虛幻式的寫作,而是把她當記者時的調查採訪功力搬出來,把一件件的史實重新挖掘後,以小說的型式重現於世上。

我一直認為,「少康專案」至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處理方式,才對得起在那個大時代中曾經犧牲流血的英雄們。

很高興看到李志德終於完成了這麼困難的任務。他寫出的間諜小說《叛國者》,名為小說,但絕對可以對號入座,把書中每一位角色代換成真實事件的當事人。閱讀這一部小說,我很能體會李志德花費了非常多的精力,去採訪多位在情報單位任職過的老人,所以,他才能在書中清楚描繪出位於台北芝山那處隱蔽的情報局,包括其中的建築樓層、辦公廳舍、傳統文化以及情報術語。這些細節,或許外行人一眼望去,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對於曾在情報局服務過的內行人而言,記者挖掘故事功力的深淺高低,就在於此。

但寫情報小說,又要拿捏分寸。儘管在事前的調查工作挖掘得很深,但究竟有多少素材能夠披露出來?又有多少珍貴的材料必須祕而不宣?這其中的拉拉扯扯,有時常是內心的天人交戰。

對於記者而言,當然希望能知無不言。以往,或許限於媒體篇幅,撰寫成新聞報導時往往不能盡興發揮。但如果是書寫成一本書,就再無版面限制,絕對可以暢所欲言。但這時,限制自己的,反而是良心與道義。因為擔心過度的揭露,可能會讓情報交換的手法曝光,並危及還在敵後工作的情報人員,所以,記者下筆時就必須更慎重,許多驚心動魄的情節或故事就必須永遠留在記憶裡,再也不見天日。閱讀《叛國者》時,我常能感受到作者李志德在處理某些情節時有「留一手」的刻意保留,但那或許正是他的不得不然爾。

但即便如此,《叛國者》所揭露的事實仍然讓人驚心動魄。原來,情報機構的高級主管在交付任務時,真的曾經以類似偷渡的方式潛入敵後;原來,被策反的中共將領,在情報局高管的心目中,其身家性命遠遠比不上情報提供來得重要;原來,反反間是真的可能存在,情報戰術的運用技巧超過想像。

《叛國者》也告訴我們,要背叛自己的國家,動機和原因有時完全出人意料。金錢和女色,當然是吸收或引誘敵方將領背叛的利器,但有時,僅僅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事,就可能讓手握大權的將領對自己的國家失望,進而投身於過去自己堅決反對的陣營。更有可能是因為信仰和理念上的分歧,而產生了全然不同的結果。人心之難測,不正在於此?而諜報工作的刺激與迷人之處,似乎也與人性的糾葛有分不清的關係。

成王敗寇,這是舉世皆然的道理。「少康專案」的失敗,是不是肇因於李登輝的大嘴巴?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中共也永遠不會傻到把偵破「少康專案」的原因揭露於世,但一項情報工作的失敗,代表著是多少人頭落地,運用情報的首長們,在專注於情資收集的同時,可能也要想想,那些珍貴的情報,是多少性命換來的成果。

從另一個角度想,情報作戰某種程度是另一種替代兵戎相見的無聲戰爭,在暗潮洶湧的情報戰場上,情報人員的犧牲某時候是減少了大規模軍人在戰場上的喪命。情報資訊的取得,可以減低誤判的機率,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如此想想,情報人員的存在,似乎又是不得不然的現實。

欣見李志德寫出了《叛國者》,為重大的歷史事件留下珍貴的紀錄,期待有更多媒體記者投身於此,不管是小說筆法,或紀實報導,讓真相浮現永遠是我輩之人最重要的使命。

揭開兩岸情報戰的《叛國者》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