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的劉永沛老師是工程師出身,現在專注於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今天他跟我們分享法律人的工具箱,感謝劉老師的慷慨,劉老師各種電腦文書工具的體驗,到觸覺與書寫的本能,不但具實用性,更有深層思考。
法律人工作的特點,是高度依賴文檔,劉老師提醒我們,行走之前先找到一雙舒服的鞋!
一、悖論:差生文具多
(一)緣起:手段還是目的
一句「差生文具句」,也點不醒我這夢中人的執迷不悟。我有時也比較困惑,明明是為了探索「研究」 寫作的方便,但往往「誤入歧途」,反倒對工具本身「用力過猛」。我也反思過這個問題,但沒有給自己下個結論。文章沒寫多少,反倒為寫文章的工具津津樂道,自知有逃避「為往聖繼絕學」 的嫌疑,但也不忘記給自己尋找藉口,還拿當年美國西部淘金熱中的現象來類比,以尋找安慰。當時大部分人到美國加州是為了淘金,但也有人金沒有淘到,卻淘別的。反正如果能換成錢,淘什麼不是淘。所以,有的人為淘金者準備「工具」和裝備,如牛仔服。最後,可能淘到金子的人是少數,而大部分提供工具的人卻成功地淘到了真金白銀。所以,換個角度,工具(手段)和目的本身可能也沒有嚴格的分界。如果把工具當作目的,它就不再是手段了。
或者,如果不必嚴肅地對這個問題「上綱上線」,如果發現對工具的探索,並不枯燥,而會樂在其中,這應該也是一種意外的收穫,一種效用。所以,如果不完全以目的論態度來看,而以多元的角度觀之,既對他人持多元的態度,也放自己一馬,則於心稍安。簡言之,以開放的態度,永遠對新鮮的事情保持好奇心,對「好玩」的工具持一種「好玩「」 的心態,即使這成了一種「癖好」,按古人「人無癖不可交也」的原則,也不應太過於在意吧。差生可能成績不行,但如果他後來靠發明或者傳播文具發達了,也不是不可以的罷。不僅可以,簡直是應該祝賀他的。其實,如果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文具解決的是技術問題。每一個新文具的產生,都在解決某些痛點,是一種創新,有些還可以成為專利權保護的客體。從知識產權角度看,這就是財產,工具成了目的。對於寫作工具的專利(法)研究,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題。這是後話。
(二)法律人:以文檔為生
法律人工作的特點,是高度依賴文檔。文檔的主要形式有法律條文、裁判文書、證據等。其中,法律條文和裁判文書,以文本的形式呈現,最簡單的處理方式,就是以最通用的word文檔來承載,進行提交、交流或者溝通。而證據的呈現,則常包含文本與圖形,有時還視聽材料,是綜合的文檔,這時最適合的方式,除了比較大的視聽文件外,是以通用的pdf文檔來承載,進行固定、提交與閱讀。而word文件也常常要轉化為pdf文件,所以最後會發現,pdf文件才是最後的統一的歸宿,因為它對硬件和軟件的依賴最少,可以通行天下。
關於pdf文件的處理技術,以後會專文分享。同樣,關於word文件的編輯技術,以後也會專文講述。這次要分享的,是要再往前一步,進入更底層的一級,分享法律人很少關注的Markdown。Markdown對於程序員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對於很多法律人來說,出於天生的對技術的莫名抵觸,會把Markdown排斥在外或者視而不見。其實,Markdown已經無處不在。雖然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兩個世界。
(三)Markdown:形式與內容分離的哲學
首先,要理解Markdown的哲學。網絡世界的語言也如同現實世界的語言一樣,種類繁多。先撇開編程語言不說,光是文本文字本身的表現形式,就有各種實現方式。有時為了滿足形式的要求,就要耗上不少寶貴的時光。而且更糟糕的是,在一個平台上的格式,換個平台又要重新開始,進行調整,煩不勝煩。
為瞭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的解決方案,就是把形式與內容分離,這就是Markdown的哲學。在進行寫作的時候,只需專注於內容本身的生產,這是大腦該乾的事情;而把形式的問題先放置一旁,這是機器該乾的事情。只用簡單的標記語言,用簡單的語法,如同寫作文本一樣,來定義文本的形式即可。重要的是,這樣的標記語言是獨立自成一體的,不依賴某種硬件和軟件,可以通行於各種系統和平台,從而使花在形式上的成本最小化。
產生的益處是兩方面的。從收集信息的角度看,如果收集的信息是以pdf形式存在,則會帶來進一步編輯的難度,因為打印成pdf,就會損失了原來文本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段落信息沒了,原來的一段變成了多行組成的段落;一個圖形被打印成pdf文件時分割成了幾個,不再好再利用。pdf格式的文件往往也會比較大,增加存儲或處理的負擔。這個弱點在與他人分享時同樣存在,流動的文本被固化,減少了被重新使用的機會,增加了使用的難度,比如不能直接在文本的基礎上增加筆記、添加評論、精確複製等。這也是信息流動過程中增加的一種隱形「交易成本」,只不過平時沒有太在意。
而用Markdown則可以解決幾個問題。首先,Markdown格式的文件足夠小,常常比pdf文件小十倍幾十倍。這樣,不僅在編輯時無感,在傳輸、存儲時也無感。無感就是不會感覺到卡,因為卡是不能忍受的。其次,不管是自己收集信息還是與他人分享信息,再次利用時,都可以得到極大的便利, 通行無阻。下面就介紹幾款個人體驗過的產品,與大家分享。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供大家體驗參考。
二、工具:行走之前先找到一雙舒服的鞋
(一)Byword:輕裝前行
每個人都不可缺少一款處理純文本格式的工具。Byword就是一款用於蘋果系統的輕量級文本編輯工具,也是我工具箱中的必備。
Byword最重要的特點是極輕。完全的文本結構,沒有多餘的東西。完全不需要考慮格式問題,只需要專注於內容。當我們需要純粹的文本時,可以把文件複製到此,過慮掉所有的格式即可。當然,它也支持簡單的Markdown,雖然這不是必須的。
此外,它的打字機模式也剛好夠用。這是模仿傳統打字機工作的經典輸入模式,也是不可或缺者,可以把文字始終置於屏幕的中央,把干擾降到最低。很多工具都提供打字機模式,所以這裡略多幾句介紹,在其他工具中也適用。
打字機模式可把注意力聚焦於寫作的最小單位。這個單位對於不同的人不一樣,可以是段、句或者行,可以寫作中根據自己個人的喜好或者慣性而定。一段話太多,一行話沒有邏輯關係,可能一句話是寫作的有邏輯的最小單元。對於喜歡寫短句的人來說,一句話也是合適的。
打字機模式的益處是,可以增加產出和流暢度。在寫作過程中,可以信手拈來,寫到哪兒算哪兒。追隨意識的流動,模仿意識的進行過程,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哲學家胡塞爾曾回憶說,看自己的作品,如果在精力不集中時,甚至都難以理解自己以前的東西。這一方面說明意識分析的困難,另一方面說明意識的奇妙。意識和靈感稍縱即逝,那種敏銳的、粗礪的、鮮活的感覺,錯過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如同《後來》描述的一樣 。意識,既是知識論的核心問題,也是個人每日當下生存的心靈之河流,可以用Byword「錄」下這個進程的片斷。
軟件可以在Byword官網下載。
(二)Typora:中量級最愛
這是優雅的Markdown寫作工具,也是優雅的閱讀工具。它的特點是兼容性高,把網絡上的文本複製在其中,可以保護足夠的信息。在源代碼/預覽之間切換也非常容易。快捷鍵非常豐富且方便,這點對於寫作的人來說很重要,因為鼠標對於寫作是一個干擾。
作為優秀的「中量級」選手,在「預處理」文本、 閱讀或者「轉換」Markdown文件,仍然是一個難得的選擇。Typora能夠做到完美的平衡,小而輕功能足夠,兼容度也高,可以讀取獨立的Markdown文件;此外, Typora對圖形的處理也不錯,所見即所得,解決了一個痛點。
Typora只有電腦端面,沒有iOS端,不排除將來可能會有。如果有了更好,但沒有也不影響它的使用。
Typora基本上滿足了我的所有要求,除了一個:注釋。它的注釋採用的是標準的Markdown語法,所以要在正文中和注釋中設置兩次,而且標號要對應。僅從這點來看,對於學術性寫作就是不適合的。首先,它會中斷寫作進程來處理注釋。在word中插入一個注釋是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且在任何地方再插入一個注釋後,序號是自動更新的,根本不用自己「定義」序號。Typora中要自己定義序號,如果序號重復了,還會產生衝突,這是一個額外的負擔。所以,對於注釋這種學術寫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做到兩點:首先是不用自己定義注釋,另外也不用擔心注釋的位置和衝突,而是能夠自動處理。即只關心內容本身,而不關心形式。Typora對於注釋的處理,做不到前述的要求,這本身就是對「形式與內容分離」哲學的背離。如果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注釋的形式,則得不償失。這是一個痛點,對於絕大多數使用Markdown語法的編輯器而言,都存在這個問題。
但是,如果結合下面介紹的Ulysses,就不成為問題。
軟件可以在 Typora官網下載。
(三)Ulysses:兼顧學術和非學術寫作
為瞭解決Typora對注釋處理不足這個痛點,我試了幾款其他的工具,最後發現Ulysses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在注釋的處理上,Ulysses與Word一樣,即如果要加入注釋,直接加入就好,不用關心注釋的位置、序號等等「形式」問題 ,只要把精力集中在注釋本身的內容上即可。對注釋的顯示或者關聯也處理得很好,不需要的時候就不用管,只在需要的時候,再去展開。這樣,正文的文本一下就「乾淨」很多,不像Typora那樣,把注釋插入在文本中「最近」的地方 ,或者放在文本末「最遠」的位置。
本文就是用Ulysses寫成的,開啓了「打字機」模式,聚焦於「句」的單位,並啓用「全屏」,把其他的窗口都隱蔽起來 。遇到注釋、鏈接,直接加入即可。其好處在於,先不管品質如何,先「寫出來」 再說。也許寫到最後,觀點與最前面的矛盾了,也沒有關係。這就是意識,意識是一條河,是流動的河。如果沒有矛盾,就沒有意識之河。
Ulysses可以編輯編輯自己格式的Markdown XL文件,也可以編輯獨立的外部 Markdown標準文件。Ulysses提供「優化」過的所見即所得,兼具代碼和預覽兩種模式顯示的優點。
Ulysses的應用場景,是可以專心地處理中等複雜程度的文本。太短的,可以用Byword完成,過長的可以用Word完成。中等長度的,則可以用Ulysses來擔當,做為中間的集成器。Byword中小而零散的信息,可以在Ulysses中「組裝」 成中等長的模塊,待諸多模塊完成之後,再在Ulysses中或Word中組裝成最終的文本,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減輕Word的負擔。也就是說,凡是輸出的、原創的,專門寫作性任務,皆可以用Ulysses來完成。而資料性質的內容,可以用別的工具來完成。這樣的分工,才是合理的。而「別的工具」則在本文的「管理」部分介紹。
Ulysses有Mac、iOS版本,可以在Mac,iPhone和iPad間同步。同步通過iCloud完成,無縫聯接。Ulysses收費,值。要知道,免費是最貴的。
軟件可以在 Ulysses官網下載。
三、管理:個人的或團隊的
(一)Zotero:聚沙成塔
Zotero,是一定要用到的。電腦文件的問題,是信息太單一、太少,可供檢索和追加的內容非常有限,是散亂的沙子。文件積累得越多,管理和檢索的負擔越重,最後很無奈。而Zotero可以擔當智能的文獻管理(知識管理)工具。在Zotero,可以基於一個文獻加入很多的信息,除了豐富的題錄之外,還可以加入筆記、研究心得等,其格式也支持Markdown文本。對於學術寫作來說,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可以在word中引用文獻。而對於題錄的信息,既可以用PDF文件自動抓取元數據,而不用手動輸入,也可以通過題錄信息去找pdf文件,這些工作可以通過豐富的插件完成。
所有關於文獻的工作,都可以讓Zotero來做,這是由其性質決定的。相反的意思是,其他工具都不宜去做關於文獻管理的工作。這應有明確分工,而不要本末倒置。比如,就不能用Ulysses做文獻管理的工作,如果讓Ulysses來做,就太重了。相反,如果讓Zotero來做,就非常輕鬆,游刃有餘。因為Zotero的邏輯性強,結構化功能也非常到位。
Zotero足夠輕,輕到不卡,也足夠重,重到可以承載數量龐大的文獻管理任務。原來用過其他的文獻管理軟件,本來大部分的文獻都整理好了,但真要用時,直被卡得要「死」的感覺,最後堅決放棄。
Zotero的可擴展性極強。因為是開源,所以有很多的插件供選用。比如可以從網上直接抓取題錄和內容的插件,直接解決了學術人的「心腹大患」 。
Zotero可以不用基它同步方式,直接用iCloud同步即可。Zotero有Mac、iOS版本。但是iOS版基本沒用,主要是Mac端,這是其基於文獻的特點決定的,iOS端既同步不暢,也擔當不了大任。主力,還是應該用Mac 端來完成。
軟件可以在 Zotero官網下載。
(二)Notion:共享成就團隊
Notion是在線平台,基於任務,可以管理文檔和信息。適合個人用,也適合律師團隊用,也適合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之用。Notion支持Markdown,是一個集大成者。
基於「任務」 ,Notion可以形成閉環。不管是一個案件的處理,還是讀書會任務的任務,從開始啓動,到中間過程,到最後結束,都有大量的信息溝通。尤其是在團隊工作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工作、修改、狀態,其他成員都可以實時地看到,就可以達到「同時」 工作的效果,如同所有人「在場」一樣 。而這種在場,是通過「不同時」 在場實現的。Notion類似於一種分散決策機制,具有一種去中心化的特點,故特別適合創意、討論、分享等知識密集型的工作。
對於案件的處理,還可以進行過程管理,通過每日的回復、待辦、進行中、結案等標明其狀態,使團隊成員做到心中有數,大大降低了溝通成本。這種流程,非常適合對案件的處理,尤其是團隊協作進行時,而且會養成團隊成員的自我驅動習慣,把過程管理(形式)與內容管理(實質)結合起來。
可以從Notion官網進入體驗。
四、老調可重彈:回望自身
(一)Word:長文章重器
轉了一大圈,又回到原點,原來word是無法拋棄的。它太強大了,強大到無法跳出它的包圍圈。除了它太「重」之外,你所要的功能,它其實都有,這也是它「重」的原因。其他的工具,對於學術寫作而言,是注釋功用太弱,不能跟Zoero進行良好融合。相對而言,Word跟Zotero的配合度是最高的。而且,Word有各種工具,它也是專為文本而生的,這是它的基因。可以作這樣的分工或者妥協: 小的文本,用Markdown工具,大的文本,尤其是學術性的文本,最後還是得用Word。輕量級工具,應對輕量級任務;重量級工具,應對重量級任務。這樣的配置,才算合理。
(二)最好的工具:手
最好的工具,是那些你想都不想就用起來,而沒有意識到它是工具的「工具」 ,它已經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成了身體的延伸,新的手和腳。最差的工具是那些看起來,或者聽起來高大上的工具,但你怎麼弄都感到頭疼,不舒服。相信直覺,放棄難以掌握的,而採用你最舒服的方式。真正的高手,只使用很少的工具,或者不用工具。
我們常常也忘記了,真正的工具,其實是我們的雙手。電腦鍵盤,使我們的雙手失去了其本來應有的敏感性。鍵盤打字,把雙方變成了機械臂,我們的雙手成了電腦的延伸,成了機器的一部分,最後,我們喪失了部分書寫能力;同時,也喪失了很多獨特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所以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兼專欄作家皮利塔•克拉克(Pilita Clark)擔心地問:「我的字寫得很糟,我應該擔心嗎?」 。確實應該擔心。
我找回的書寫工具是木制書寫板。手寫能讓我有更多的靈感,更自由,更隨心所欲。在緊緊追隨每一代新產品多年後,最近我停了下來,思考這個問題。我的困惑是,當我用手寫板書寫時,常常會文思泉湧,停不下來,不經意間就會寫出幾頁自己都不認識的東西來。而當我面對電腦屏幕時,常會有一種涼意襲來,枯坐半晌而不知從何開始。稍不留意,就被別的內容所吸引,再回來時已經是幾個小時之後了。
後來,我就開始思考原因。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觀點,認為電腦太容易使人分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的古老的觸覺能力。當人在書寫時,握筆、接觸紙張、書寫,都能微妙地感覺各種不同,這就是觸覺的作用。手指與紙面的接觸和感知,手對筆的把握,寫出來的筆跡,無不反映寫者的心態和狀態。每一個人的書寫都是獨特的,這種獨特性會激發人的創造性。觸覺把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世界聯在一起,打破了主客二元對立的狀態,恢復了人的靈性和自然的本性。而鍵盤輸入把書寫具有的所有獨特性都抹殺了,文字成為格式化的文字,版面成了格式化的版面,差異消失了,立體的紙面書寫成了平面的電腦字體,信息衰減了,多樣性消失了。藝術性的生產,成了工業性的生產。規模化取代手工,在書寫的消失中,也表現得淋灕盡致。
書寫的本能,如同人類的手對其他東西的把握一樣,在人的長期進化過程中,刻進了人類的基因,不太容易被忘記。但在電腦時代,對書寫的哀嘆式的贊美,並非是要鼓勵回到鑽木取火,而是說不要放棄或者無視這種書寫的能力,可以把書寫整合進來,成為現代知識生產的一部分。對於創意,對於早期的思考,是完全可以在紙上完成的,隨意而為,信馬由繮,塗鴉,不要給自己束縛,不要受干擾,隨自己的意識流而讓創意「顯現」出來,讓思維野蠻生長。當思維有了點模樣,可以適當「成型」的時候,再在電腦上工作,進行整理、規範、格式化,形成最終的產品。畢竟,人的大腦更善於指揮手,而非電腦。畢竟,手才是人的一部分,電腦不是。
所以,我的書包里,不會缺少一塊寫字板,一疊紙,幾只筆。不用電,不用前述所有的App,不用WiFi,而可以隨時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