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立達(本會理事)

去年七月,看完鏡文學出版的《八尺門的辯護人》一書後,我就忍不住在臉書上寫下這段文字:「台灣的法律小說一直是個小眾市場,一方面,非法律系出身的作家法律程度普遍不足,難以寫出內行人點頭的門道;一方面,法律系出身的作家,文筆通常過於生硬,小說內容慘不忍睹,更難下嚥。我一直期待本土法律小說也能出現像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的作品,但總不可得,如今,終於看到一本水準接近的小說了,絕對值得大推。」後來,聽聞《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成影視作品,心中更是期待。前幾個禮拜,在Netflix上追完全劇,更覺得這是一部值得向大家推薦的好劇。

《八尺門的辯護人》是唐福睿的著作,電視劇也是由他編劇和執導。他自法律系、財經法律研究所畢業後,當過5年律師,是個不折不扣的法律人。但他念書時接觸相機,而對影視產生興趣。工作一段時間後,他赴美攻讀個藝術創作並取得碩士學位,回台後拍了第一部電影《童話.世界》。這部電影的主題很尖銳(講述補教名師權勢性侵女學生的故事),但選角上有些問題,坦白說,唐福睿找李康生來扮演狼師,怎麼看都覺得說服力不足,加上這部電影是他初出道的作品,難免生澀,所以票房表現也未盡理想。

但他之後推出的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卻令人驚艷。去年,我看完這部小說之後,馬上跟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說,這部小說的影視感好強烈,非常有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潛力。董成瑜也透露,這部小說已經改編成電視劇,即將於2023年推出。如今,電視劇順利上映,果然成為話題。

看過原著小說,也看完了電視劇,我當然想談一談唐福睿的這部作品。

必須承認,與其他的創作人相較,唐福睿的法律背景讓他在處理與法律議題相關的作品時,顯然具有更大的優勢,也省下了許多田野調查的時間和功夫。這樣的精準度也完全反映在小說著作上。但很可惜,整部作品改編為電視劇時,或許為了影視化的需要,部分劇情的安排和鋪陳就與現實的法律面有所衝突,例如:電視劇中的法務部長會親自問案,高檢署檢察官會帶著警察去搜索,死刑犯執行前的偵查庭上會有一具攝影機對著死刑犯攝影…,這些都是非常荒謬且外行的呈現。而為了凸顯死刑會產生誤殺的風險,電視劇裡出現死刑犯自陳犯案時未滿18歲,但高檢署執行檢察官卻充耳不聞,仍然下令執行死刑,這顯然也是有違常情的劇情安排。但或許,某些時候的戲劇效果會比求真求實來得更重要些,這些瑕不掩瑜的缺點,也不一定值得深究。

唐福睿當然是一位具有野心的創作人。他想在《八尺門的辯護人》這部著作中探索的重點太多,隨便扳指頭算,至少就觸及了死刑存廢、原住民權利、種族(族群)身分認同、海上移工凌虐及超時工作、海洋非法捕撈、漁業監管、外籍看護工不當僱用、權勢性騷擾、精神鑑定、走私、創傷症候群、教化可能性是否為偽科學、媒體操作、政治權術、官商勾結、最高法院分案制度、吳燦基準等議題。也因此,每一個重點似乎都只能點到為止,很難深入探索,這也讓對於這些議題同樣關切的我,在閱讀及收視這部作品時,常常會有搔不到癢處的焦慮感。但是,這些重大的議題如果逐一展開,這部小說或這部電視劇可能會變得超乎想像的長,故事結構也可能變得鬆散。如此想來,點到為止的呈現方式,或許也是不得不然的安排。

《八尺門的辯護人》其中有一個司法笑話的橋段讓我印象深刻。這段情節是說,有一次開庭,被告遲到,法官等得無聊,便向檢察官和律師提議說笑話比賽,三人同意後,法官先說:「無罪推定!」眾人大笑。檢察官接著說:「偵查不公開!」大家續笑。律師說:「律師倫理!」眾皆捧腹。此時,被告衝進法庭,大喊:「我是冤枉的!」全體大笑。最後,公設辯護人說:「公辯是全法院最認真的人!」

坦白說,如果不是長期浸淫在司法體系,絕對無法寫出這麼深刻又諷刺的橋段。

與此相較,作品裡的這段話:「廢死聯盟曾做過一項民意調查,台灣民眾有7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有7成5認為台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有8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是8成5的人支持死刑。」就顯得斧鑿痕跡太深,且過於刻意,說服力反而不足。

《八尺門的辯護人》改編成電視劇後,很多人都在討論男主角李銘順以新加坡人的背景飾演阿美族的原住民,竟然絲毫沒有違和感;女主角雷嘉汭明明是台灣女孩,在劇中扮演印尼外傭竟能絲絲入扣…無可諱言,這些演員們出色的演出,都是為整齣戲劇增色不少的重要因素,但我擔心的是,電視劇能夠討論的議題究竟不夠深入,就像之前《我們與惡的距離》一般,太多議題都只能淺嘗即止。把這麼多重要而寶貴的議題如此揮霍,坦白說,其實我是有點擔心又覺得浪費的。

因此,還是回到本文最前頭的期待。台灣一直沒有出現一位像是約翰.葛里遜一樣強大的法律小說作家,這是令人非常遺憾的事。唐福睿既然願意往這個方向創作,我們當然希望他未來能產出更多的好作品,讓台灣本土的法律小說有更亮眼的未來。

本土法律小說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