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尚昆

記得看過Robert Greene & Joost Eiffers的暢銷書《The 48 laws of power》,臺灣翻譯為《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好像只有出上集)。

這本書中講了很多從權力角度邁向「成功」法則

引用自維基百科
權力的48條法則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C%8A%E5%8A%9B%E7%9A%8448%E6%A2%9D%E6%B3%95%E5%89%87

很狼性的一本書,身邊不少人儘管沒看過書,但親身執行,毫不遲疑。總覺得,如果把全部的權力世界的叢林法則一一履行,應該會成為一個連自己都很厭惡的人吧。

大選之年,候選人互相攻訐,需多親友間也彼此撕裂,我更願意介紹一本鼓勵人們善良的書:Rutger Bregman,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人慈),作者告訴我們,善良也能讓你成功的。

這本書的中文副標題就總結了全書的內容:

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本書認為西方世界向來主張「人性自私」或「人性本惡」並不正確,作者除了舉很多實例說人性並非自私外,還針對以往許多有名的人性自私實驗真相一一揭露破解。

作者認為「友善」才是人類的本性。比較尼安德塔人與智人,前者身強力壯又聰明,但為何未存活下來?很有可能是因為智人更善於彼此互動,而社交需要友善。至於智力?

智力是從友善中碰巧誕生的副產品

從本書的觀點,關於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問題,更趨近於傅佩榮教授說的

人性並非「本」善,而是「向」善。

作者鼓勵大家,要對善良的人性有信心,書末並提出十條建議,摘要筆記一下:

一、有疑慮時,往好的方向想

大部分的人是善良的,就算你偶爾被騙,那是享受「一輩子信任他人」奢華的小代價。有的時候人們不是壞,只是傻。

二、思考雙贏的局面

一直被氣憤或不甘情緒困擾沒用,原諒是把一個囚徒釋放,然後發現那個囚徒是自己。

三、多問問題

人們的偏見或誤會往往來自於不願深入瞭解,但複雜的思考有助於化解偏見。

四、緩和同理心,訓練同情心

團體中共同做壞事,往往是因為同理心過多。我們這樣想吧,假設孩子怕黑在房間哭,他需要的不是父母陪他一起哭,而是用善意安撫他的情緒。

五、試著多瞭解別人,就算不懂他為何那麼想

理性如同肌肉,是可以鍛鍊出來的。這點Kevin Kelly也說:從與你意見不合或冒犯你的人身上學習,看看你是否能找到他們所相信的真相。

六、愛你的自己人,如同他們愛他們的自己人

同胞之愛符合人性。

七、避開新聞媒體

作者認為這跟遠離毒品一樣重要。

八、不要攻擊極端人士

那只會讓極端人士團結起來,甚至使他們更受同情。

九、做善事不必羞愧

善意情緒是會傳染的。

十、要切乎實際

誠實、信任、善良是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

善良比權力重要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