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尚昆

嫉妒是雜草,不應該澆水。 對被害者吹毛求疵,並非正義。

左傳故事

晉文公、襄公過世後,靈公年幼,各卿大夫相爭相殘。西元前619-618年,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等五位卿大夫作亂,後來這幾位作亂者都被殺。

春秋僅記載晉人殺了幾位作亂者,左傳則記載了這幾位卿大夫之所以作亂,是因為當時的晉國中軍佐先克得罪了他們。

話說西元前621年,晉襄公在夷地檢閱軍隊,並將五軍裁減二軍,回復為三軍,當時本指派賈季為三軍統帥,以趙盾為副手。當時陽處父出使衛國後回晉,聽到賈季被任命為統帥的消息,就改在董地檢閱軍隊,並改趙盾為統帥,把賈季降為副手,並向晉襄公勸說趙盾有能力,「使能,國之利也。」,說動晉襄公改變心意,後來也引發了賈季與趙盾間的恩怨。(本段故事請看這裡

其實在晉襄公決定由賈季與趙盾率領中軍前,晉襄公是打算提升箕鄭父及先都的官職,並讓士縠、梁益耳共同率領中軍,但先克向晉襄公勸說:「賈季與趙盾的父親都是晉國的功臣,這兩家的功勞不可忘啊!」,使得箕鄭父及先都無法升官,士縠及梁益耳也無法率領中軍。等到賈季出奔他國後,先克晉升為中軍佐,箕鄭父等四人對先克更為忌恨。

而在西元前621年秦國來犯晉國,先克輔佐趙盾打敗了秦國,而在征戰途中,先克以中軍佐的權力奪取蒯得的田地,先克也因此得罪了蒯得。

箕鄭父、先都、士縠、梁益耳、蒯得這五人派人暗殺先克,先克死後不久,這五位作亂的卿大夫均被趙盾殺死。

東萊博議

東萊先生對左傳就先克之死的寫法很不以為然,來看看東萊先生評論「箕鄭父殺先克」如何做文章。

追究得禍的原因未必妥當

東萊先生說古今的通病是「見人之禍,必思求其得禍之道」,但世界上確實有純粹因為不幸而遇到災禍的人,如果把所有遇到的災禍,都要找出受害者自身的原因,這是不公道的。世上的人因為「王綱殞絕、忿欲橫流、以私仇公、以邪戕正」而無緣無故惹禍上身的,恐怕不只一二人吧?

左傳筆法可議

左傳記載公卿大夫遇難,必定探求其招致禍害的原因,東萊先生認為這是「今記載春秋衰亂之世,見人之遇禍者,則吹毛求疵,捃質其過,以證其罪。不憫君子受禍之不幸,而惜小人殺人之無名。」。以先克之死為例,左傳先寫先克如何讓箕鄭父等人無法升官率軍,再寫先克奪取蒯得的田地,好像就累積這兩件事情來說明先克招惹禍害致死的原因,而且讓後世人覺得箕鄭父等人作亂不是沒有原因的,而先克之死也不是無辜的。

但以先克勸諫襄公選任將領一事來看,先克一點都沒有對不起國家:

謀帥,大事也。國之興衰,民之生死,所由繫者也。
先克身為近臣,親見晉侯謀帥之未當,詎肯坐視耶?
匿情而不言,不可也;畏禍而不言,大不可也。
於是上不敢順主欲,下不敢恤眾仇,奮然請於晉侯而更之,可謂不負其君矣。

至於搶奪蒯得的田地一事,東萊先生認為這是為了軍事需要,又不是為了先克的私利,先克盡忠職守,有何可批評呢?

東萊先生感慨:既乃無一言直先克之枉,屑屑然(瑣碎的意思)若為箕鄭父輩解殺人之謗者,此吾所以身為左氏惜也。

心得

東萊先生講的是作為一個君子的光明面,不要畏懼,不要擔心,勇敢的做正確的事情。從另外一面來看這個故事。一般人得罪一個小人就可來引來災禍,先克在短短的時間內得罪了五個大臣,想想真的很可怕!

不要低估嫉妒的威力。有句話說:「嫉妒是雜草,不應該澆水。 」。如果先克當時注意了這些雜草,他會不會預先將雜草拔除呢?

左傳雖然只是平鋪直敘的述說先克得罪小人及死亡的經過,但東萊先生批評左傳這樣寫,好像先克「咎由自取」般,為先克叫屈。我們常常也是這樣,先檢討被害者,不但把不法責任轉嫁到受害者身上,更往往讓受害者背負更重的傷害。

何須檢討被害者
標籤: